Page 305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305

第二十三篇 体育 卫生


            毕节后,仍然在本民族节日中作表演项目,优胜者,可得到酒食或其他物质奖励。
                 6.跳火绳、打麻鞭。彝族人民传统体育表演项目。火绳系用藤条拴着易燃物。表演时,在场

            地的两端标明起点和终点线,表演者手执火绳站在起点线上,听到发令后,即点燃火绳,甩绳
            跳跃前进,先到终点线为胜。麻鞭有2米左右长,手拿处的前4尺左右,用构皮编成,其形状似

            头发辫,所以叫鞭;鞭的后3尺用麻丝接编,越编越细,成头发辫梢状。打鞭时,将鞭使劲在自
            己的头顶上旋转,待旋转速度最快时,倏然向目标猛力击去,顿时发出清脆响亮的爆炸声。如

            在山崖峡谷间,其声音与枪声相仿,打响麻鞭足以使人使兽惊吓。为此,打麻鞭,成为彝族青
            少年锻炼、表演的体育项目。



                                                   四 少儿体育



                 民国32年(1943),省立毕节师范幼儿园教师指导儿童开展猫捉老鼠,以及击鼓传花、骑
            木马、跷跷板、坐滑梯等体育活动。20世纪40年代,毕节县民众教育馆曾组织儿童开展健康比
            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毕节专署及各县开办机关幼儿园,购置少儿体育设施和玩具,组

            织少儿开展体育活动。50年代,全专区开展的少儿体育项目有模仿操、徒手操、广播操和器械
            操;列队、散步、游戏、赛跑和浅水游泳。20世纪60~70年代,地县机关幼儿园设置体操课,

            每天教入园孩童跳舞、作游戏、滑梯、撬板、摇船。20世纪80代代开始,少儿体育活动项目逐
            渐规范。少儿操有模仿操、徒手操、拍手操、红旗操、双环操、哑铃操、橡筋操、火箭操和羽

            毛球操;少儿体育基本动作练习有练走、跑、跳跃、平衡、投掷、钻、爬;少儿活动性游戏有
            比走、跑,接球、传球、拍球,跳绳,钻圈,浅水游泳,玩滑梯,玩跷跷板、摇花船,并结合

            体育项目玩猫捉老鼠、猎人和小兔、进山探宝等游戏;还有队列训练。每逢“六一”儿童节和
            “十一”国庆节,地、县妇联、体委、教育局组织幼儿体育运动会,开展拔河、接力赛跑、花
            操、花环、骑三轮车竞赛。1982年,毕节县举行幼儿运动会,283名小运动员参赛;1984年6月1

            日,举办幼儿健康评比活动,680名幼儿参加评比,162名被评为健美儿童。1987年,毕节县城
            关举办首届幼儿运动会,地、县托儿所、幼儿园及小学学前班960多名小运动员开展拔河、赛

            跑、兔跳、三轮车竞赛。1994年,毕节地区组队参加全省少儿体操比赛,获少儿团体总分男、
            女第三名。



                                                  五 老年人体育



                 老年人体育活动项目 老年体育活动有跑步、爬山、做早操、练气功、跳舞、学武术、打
            太极拳和打篮球、羽毛球、排球、乒乓球及下象棋、围棋、打牌等项目。1984年,地区及各县

            相继成立老年人体育协会,有组织地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1986年,地区老年人体育协会在毕
            节城区修建6个门球场,门球成为老年人喜爱的体育活动。各县亦组建1~3支门球队。次年,
            毕节县举办门球培训班,购置门球器材24套,组建12支门球队。1988年,地区老年人体育活动



                                                                                                           273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