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1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301
第二十三篇 体育 卫生
11.扯地牛。回族青年喜好的传统体育。比赛时,两人相对平坐在地,脚掌对脚掌抵紧,双
方两手相互握紧,裁判发令后,双方用力蹬或拉,谁先把对方拉离开地面,谁就得胜。
12.象步虎拳。仡佬族少年儿童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活动时,选一平地,从中画线为界
河,界河两侧各画一底线,相距2~3尺。比赛时,双方立于界河两面对峙,各伸出双手掌相
抵。中人(裁判)发令后,双方即用巧力前推后让,左摇右晃,使对方脚掌离开原位置为胜,
这种活动主要是锻炼腿力、臂力、巧力,故称为象步虎拳。
13.打手毽。水族男女的传统体育活动。手毽,用布条或稻草扎成球状,直径约10厘米,球
上插有几片雄鸡毛,再用彩线扎成小花,缀于鸡毛上端即为手毽。打手毽时,男女各为一方,
人数相等,距离5至6米,面对而立,女方先向男方抛出手毽,男方即用手掌将手毽拍回,女方
也用同样方式将手毽拍回,反复往来,边拍手毽边对唱,以不能拍回对方拍来的手毽为负。
14.打手拍球。布依族传统体育活动项目。手拍球是用苞谷壳裹成球形状,球上插公鸡毛数
匹,再用细麻线捆扎而成。其打法和打鸡毛差不多,所不同的是用双手拍打,不用拍子,与现
代打排球相似。比赛时,在场地中间画一线作界河,拍打不过界河或接不到,还有接到后拍打
不过中线都为输。比赛可分数组进行,最后进行决赛。
15.托篾球。托篾球自金、元以来即有。查南宋孟元老《辕孟华录》卷之九及周密《武林纪
事》卷之四载:“仲夏日,僚人编竹为球,以手托之,前后交击为胜。”布依族所玩托篾球用
竹篾编制而成,球直径约10~15厘米,玩球时,参加人数不限,大家围成圈,先由一人用手将
球托至空中,其余人依次轮流接托,比赛时,以接的次数多,托得最高者为胜,否则为负。
16.扭扁担。是回族、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经常开展的体育活动项目,操作简便,随时随地
都可开展。
比赛项目 1.射弩。是毕节地区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经常开展的体育比赛项目。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及有的省、区在召开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时,都将射弩作单项参赛项目。
1985年,国家体委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制定并颁发《民族射弩竞赛规则》,是年贵州省举办
射弩教练员培训班,织金县、威宁县的一些乡、村也举办业余射弩培训班,培训射弩运动员。
织金县桂果区实兴乡海马村人朱开富,参加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获奖后,县体委、
县民委资助其组织业余射弩训练班,培训男运动员50名,女运动员10余名。1994年,毕节地区
组建射弩队参加省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获男、女立姿、跪姿和全能6块金牌、4块银牌。
2003年毕节地区射弩队代表贵州省参加全国第五届民运会,获团体第一名。
2.摔跤。1982年,毕节地区首次召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行中国式摔跤比赛,并选
拔摔跤手参加是年5月举行的贵州省第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黔西县蔡家人宋先文、威
宁县回族马永亮分别获58公斤级、74公斤级中国式摔跤第一名。1986年3月,毕节地区举办第二
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选拔摔跤手参加同年5月举行的全省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
动会,织金县苗族杨家永获52公斤级中国式摔跤金牌。1988年10月,毕节地区举办少数民族运
动会,进行中国式、自由式摔跤比赛。
3.赛马。1986年,毕节地区召开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设立赛马比赛项目,进行
2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