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4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30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参加省首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广大观众的好评。
                   3.荡秋千。是仡佬族、彝族、穿青人在民族节日中的竞赛项目,分为:

                   (1)高秋荡。在寨子宽敞处栽3米以上高的两根柱子,上置横梁作秋千架。拴上粗麻绳或
              竹练绳,吊上荡板即可荡秋千。高秋的动作是:1人(有时是两人面对面)站荡板,两手紧握

              吊绳,双脚用力向前蹬,使荡板前后自然摆动,观众也可帮助推送荡板。荡秋千的人双脚双手
              使力越大,荡板前后摆动也越来越高,一般荡板与头上的横杆一样平,有时还会超过或高于横

              杆,这就叫高秋荡。
                   (2)磨秋荡。在宽敞的空地上竖起一棵1.5米左右高的圆柱,圆柱顶端细削圆,安装1根10
              米左右的坚实木枋,木枋两端距离相等,逢中固定可转动。运动时,木枋两端各趴1人或两人,

              双方轮流用脚蹬地,促使上下起伏旋转,可顺时针转,也可逆时针转。磨秋荡者迎风飞舞,悠
              然自得。

                   (3)转秋荡。形如水车或风车。即在坝子中竖两根立柱,柱顶有叉,在两叉上架上一根
              圆木为轴,再在圆木上架两个十字秋架,十字秋架的每一端都挂一坐板,运动时,每个坐板一
              人,一个十字秋架上坐4人,两个十字秋架坐8人,秋架借转到下面的人蹬地着力与空中运着之

              人紧密配合,形成风车似的上下左右旋转,可顺时针旋转,也可逆时针旋转。
                   (4)滚龙荡。分单人龙秋和双人龙秋。单人龙秋:竖两根粗大木桩,高两米以上,木桩上

              悬上一根坚实的横木,横木正中用卡子固定可以旋转的梯形木架。运动时,两手紧握顶部梯架
              上的横木,两脚蹬于梯架的下梯适当部位,用力狠蹬,借力用力,愈蹬愈高,有时荡高与横木

              平,有时还超过横木高。滚龙秋的翻动,快时状如莲花,亦叫莲花秋。双人龙秋:竖两根粗大
              木桩,约两米高,两柱搭上一根圆柱体横木梁,在横梁中间安置相连的两个梯架,装置似跷跷

              板。运动时,亦若玩跷跷板。
                   4.甩花包、甩糖包。是布依族青年传播爱情信息的传统体育表演项目。宋代,已有甩花
              包、甩糖包活动。花包呈枕形,约20厘米;也有制成球形大如小皮球,用五彩布缝成袋,内装

              小豆、小米,重量约1市斤;四角订上4条近1米的彩带。呈球状者,只订1根彩带。布依族甩花
              包在每年春节或农历六月六、七月半等民族节日里举行。是时,男女青年身穿民族盛装,口吹

              木叶、口琴,男女各站一边,相距20~30米,互相投掷花包。开始时,男女双方随意抛投,渐
              渐地花包只投向自己心爱的人。甩糖包,类似甩花包,在毕节地区的彝族、白族中流行,多在
              农历五月端午举行。糖包用方约10厘米棱形布袋,内装谷糠。甩包时,男女数人或数十人分站

              两边,两边相距在20米左右,互投传送糖包,看谁投得准,接得准,如投不准或接不住,就算
              输。输者要赠送对方一件物品作纪念。

                   5.跳马、射弩、爬山。满族人传统体育表演项目。跳马表演时,跳马者站立在场地中,待马
              奔驰而过面前时,即纵身上马,驱驰奔跑。射箭时,箭靶高悬,用响箭射之,箭靶有各种层次

              的“羊眼”,善射者不以箭中“羊眼”为满足,而以“只箭射圈,皆开而不落,如花篮似,此
              为至难”。射箭有平射、仰射、俯射及骑马跑射等多种姿势。每逢春节和民族节日,青壮年射
              手群集显露身手,观者甚众,热闹非常。爬山,满族语叫导击。古代曾盛行辽、金,满族带到



            2738
   299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