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5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95
第二十三篇 体育 卫生
一 职工体育
体育活动 民国前期,职工体育主要为学校教职工在校内开展的体育活动。1937~1945年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机关、工厂和军事单位由境外移驻毕节、大定、黔西、威宁县,文教事业
和工商企业一度繁荣,公教人员一时数量大增,职工体育运动活跃,篮球、乒乓球活动较为普
及。民国后期,各县城职工体育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持续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
组织和各级政府重视职工体育。1951年,专、县总工会联合文化、宣传部门,组织指导职工实
行早操或工间操,进行广播体操锻炼,组织职工进行星期球赛及各类体育活动。1956年,专区
及各县建立体育活动委员会(称专、县体委),将指导职工开展体育活动纳入自身工作内容。
专区及各县体委联合专区及各、县总工会、专县文化、宣传、教育部门,组织和指导机关和厂
矿等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展普及性的体育活动,在“五一”“十一”和元旦、春节期间,组织职
工开展各项体育竞赛活动。其后,除1960~1962年生活困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初期而外,
职工体育活动在全地区城乡均广泛开展。1978年后,毕节地区根据国家体委制定的《基层体育
协会章程》,组织推动全地区职工全面开展体育活动。从1981年开始,通过选拔和组训,发现
和推荐各类职工体育人才,推动职工基层体育活动的开展。1985年后,全地区公安、税务、司
法、检察、财政、建材、银行、邮电、水电及交通、烟草等系统,以球类、棋类、田径及军
事体育项目为主,坚持每年举办运动会,以推动本系统、本单位职工体育活动的开展。1986年
后,职工体育广泛开展,田径项目有短、中、长跑,越野跑、跳高、跳远及单双杠、平衡木、
高低杠;体操项目有广播体操、健身操、健美操、健身球、艺术体操;球类项目有篮球、排
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门球、网球;武术项目有练拳、练剑、练气功;棋类项目有象
棋、围棋、跳棋和国际象棋。此外还有登山、爬竿、举重、游泳及垫上运动。据1988年统计,
全地区举办各类职工体育项目比赛493次,上万名职工运动员参加比赛。20世纪90年代后,全地
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职工体育活动项目有新的发展,职工体育活动的规模更加壮大。每天早
晨,成千上万的职工,或在广场,或在公园,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场面蔚为壮观。
体育竞赛 1951年,专、县工会和各县文化馆开始组织星期球赛。是年,专、县工会主办
职工运动会。1954年,专、县及职工较多的厂矿建立工人俱乐部,组织和指导职工体育竞赛活
动。1955年专区主办“五一”职工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有男女篮球、排球、乒乓球、标枪、
铁饼、跳高、跳远、越野赛跑、举重、手榴弹投掷及女子垒球。毕节县714名运动员参加各项
目竞赛,为专区各县之最。1957年,专区体委、专区总工会联合主办专区职工篮球运动会,参
赛男队15支,女队9支,运动员298人,赛球112场。通过竞赛,按国家标准评出国家三级运动员
35名,三级裁判10名。20世纪60年代后,区内各县组织的职工体育运动竞赛大增。据统计1962
年至1966年6月,毕节县体委和工会每年都牵头举办1~2次职工体育综合性竞赛。竞赛项目有
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射击、象棋、公路自行车、环城跑,151个运动队,1366人参
赛,历时27天。1965年5月~1976年10月,受“文化大革命”运动影响,职工体育竞赛活动基本
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