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2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六)
P. 172
第二节 价格体系
盐米比价 黔西县新场谯贵斋《货物簿》记载民国12~25年(1923~1936)新场食盐与大
米的比价。民国12年,当地每斤盐为银元1.82元;1斗(15斤)大米2.29元,1斤盐换大米11.91
斤。依此换算历年盐米比价为:民国13年1∶10.23;民国14年1∶5.59;民国15年1∶10.08;民国
16年1∶18.29;民国17年1∶7.5;民国18年1:8.21;民国19年1∶4.86;民国20~21年11∶5.26;
民国22年1∶5.33;民国23年1∶6.77;民国24年1∶11.16;民国25年1∶4.49。从黔西新场的情
况可窥见一斑。民国16年(1927)省政府对食盐运销加以控制,毕节盐价下降,由民国5年的
1∶50降为1∶35。民国25~29年,盐米比价分别为1∶32、1∶59、1∶43、1∶66、1∶58。民国
31年,贵州对食盐实行专卖,按人均配额供应,因配额不足,盐价居高不下。民国35年,停止
专卖,由私商自由竞销,至38年,盐米比价分别为1∶32、1∶34、1∶28、1∶28。1949年后,
专区人民政府尽可能将库存盐投放市场,平抑物价。1950年专区规定,以中白大米为标准,限
定盐米比价为1:20。1951年降至1∶3。1952年降为1∶2.5。1956年省再次调整盐价,毕节为
1∶2.1。1966年2月,全省除遵义专区外,统一盐价为每市斤0.17元,盐米比价接近1∶1。1988
年后,商品随行就市,比价变化大,但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比价基本持平。
商品差价 清乾隆八年(1743),大定府有7种粮食价格、6种粮食品种差价均高于贵阳、
安顺、镇远、石阡、黎平府。主要因为气候条件差,自然灾害频发,土地贫瘠,生产水平低,
生产不能自给;交通不便,市场调剂能力弱,而导致粮食高于周边地方。
乾隆八年大定等六府九种粮价季节差价
单位:仑石/两
地区 大定府 贵阳府 安顺府 镇远府 石阡府 黎平府
价
别 最高月 最低月 最高月 最低月 最高月 最低月 最高月 最低月 最高月 最低月 最高月 最低月
项目 均价 均价 均价 均价 均价 均价 均价 均价 均价 均价 均价 均价
品种
价 格 1.63 1.45 1.68 1.05 1.45 1.03 1.53 1.23 1.18 1.00 1.43 1.28
上 米
季节差 112.41% 110% 160% 100% 140.1% 124.39% 100% 118% 111.7% 111.72% 100%
价 格 1.58 1.30 1.56 1.00 1.35 0.98 1.45 1.15 1.13 1.33 1.33 1.23
中 米
季节差 121.54% 100% 156% 100% 137.76% 100% 126.09% 100% 121.51% 108.13% 108.13% 100%
价 格 1.10 0.90 0.78 0.63 0.95 0.65 0.78 0.65 0.65 0.90 0.90 0.85
稗 米
季节差 122.22% 100% 123.31% 100% 146.15% 100% 120% 100% 103.17% 105.88% 105.88% 100%
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