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6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五)
P. 296
五轮山、大方对江、金沙林华和龙凤等煤矿建设也紧张有序地进行,全区煤炭年产量达2871万
吨。是年煤炭税费完成10.24亿元,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19%;重点工程“两电”税收完成8.36亿
元,占全区财政总收入的15%。2010年煤炭产量近4500万吨,成为全省第二大煤炭工业基地,
电力装机容量已达800多万千瓦,成为西电东送的主要基地。到2011年形成了“两烟”、煤炭、
“两电”三大支柱财源,三大产业提供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40%以上。
扶持发展农牧、旅游产业 1.扶持农业。1950~1987年,采取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增加
化肥供应、良种改革等措施,千方百计增加粮食产量。1988年,地区及各县财政匹配相应资金
在实施温饱工程,推广玉米良种、水稻杂交种、地膜覆盖为主的农业技术改革,对使用新技
术种植的农户按每亩10~20元补助。2002年,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大幅度减轻农业税费。2004
年起,给予良种补贴。2005年,取消农业税后,良种补贴一直持续。同时,以烤烟、油菜、辣
椒、核桃、茶叶和中药材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品,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服
务体系,促进农村产品在流通中实现和提高市场价值,促进农村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发
展,稳固农业基础财源。以烤烟、油菜、辣椒、大蒜、芸豆、核桃、茶叶和中药材为重点,大
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一方面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增值,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
产权制度的改革步伐,全面实现新形势下乡镇企业发展的重大转折,使乡镇企业成为增加地方
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建立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服务体
系,并积极发展远销大户,促进农副产品在流通中实现和提高市场价值,实现农业增效、农民
增收、财政增长。
2.扶持畜牧业。有丰富的饲草资源。适宜发展畜牧产业。全地区有草山草坡740万亩,其中
300亩以上成片草场314万亩,灌木丛草资源580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畜牧业皆由民间自
繁自衍,发展缓慢。1980年,国家有关部门确定毕节、威宁、赫章县为重点畜牧县,财政投放信
用资金、给予贴息贷款扶持,是年,拨专款1400万元扶持农村养羊、养牛、养猪、养家禽专业户
发展生产。1994年,财政拨出专项资金,建立50个黑山羊基地。从20世纪80年代起,财政拨出专
款建立配种站、品改站,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改良品种。20世纪90年代,拨专款推广氨化饲料技
术,利用财政资金和“挖、革、改”资金支持畜牧产品加工。到2005年,全地区畜牧产业基本走
出一条畜禽良种化,防疫制度化,布局区域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的现代牧业之路。
3.发展旅游业。旅游资源丰富。地下溶洞织金洞(原名打鸡洞),洞内奇观名扬中外,称
天下第一溶洞;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国内享有盛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威宁草海,有高
原明珠之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屯土司庄园;为国内少有的保存完整的彝族土司庄园和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方奢香墓。多民族杂居,民族风情、民族遗产各具特色。同时,又是一
个具有革命传统的老区,毕节、大方、黔西、金沙、纳雍、威宁、赫章县均定为革命老区。旅
游资源既有自然风光,又有人文景观。从1981年,拨款12万元恢复草海起,以后每年均安排资
金对景点、景区进行维修、扩展,建设旅游交通,以优化环境,改善服务,增加旅游收入。加
快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培植第三产业财源。区内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种种原因长
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开发。为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全力打造东中西三条精品旅游线。东
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