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8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五)
P. 258
(2)货币投放与回笼。1981年前,货币投放重点是保证农副产品收购现金供应和计划性农
村财政信用支出,贷币回笼以销售商品为主。1956年,全专区货币净投放158万元,1957年回
笼463万元。1958年,全专区货币净投放299万元,回笼货币589万元。1961年净投放549万元。
1962年,控制货币发行,投放113万元。1964年,全专区市场货币流通量稳定在1200万元左右。
1967~1980年,市场货币流通量为5360万~6656万元。由于农副食品价格较毗邻地区低,货币
从外地大量流入,全地区货币回笼累计达1.97亿元。1981年后,货币由回笼开始转向投放,投
放额由当年的1457万元增至2005年的9.36亿元。人均手持现金从1986年的42.2元增至2005年的
346.97元。据统计,1981~2005年,全地区共计投放货币375.83亿元,平均每年投放货币15.03
亿元,其中1996年投放货币25.92亿元,回笼5.4亿元,为历史上投放与回笼最多的一年。2006
年~2011年,全区货币投放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区共计投放货币543.37亿元,货币回笼268.04亿
元,净投放275.32亿元。平均每年投放货币90.56亿元,回笼44.67亿元,净投放货币45.88亿元。
(3)残损币的兑换及销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损伤货币,由人民银行实无偿兑换,
并负责收回,送人行省分行处理。1955年3月,人行省分行批准建立毕节、金沙销毁点。1968
年,撤销金沙销毁点。1998年后,收回的残损券交人行贵阳中支销毁。1968~1988年,全专区
共计销毁损伤券1.76亿元,年均1469.6万元。1989~2005年,共计销毁及上缴贵阳中支销毁损
伤券64.32亿元,年均销毁4.02亿元。2006年~2011年,共计销毁及上调,贵阳中支销毁损伤券
112.98亿元,年均销毁18.83亿元。
(4)反假人民币。1964年8月,首次发现假币。是时,威宁县人民银行在点钞票时发现红
版1元假币一张,以后陆续出现,且数额逐渐增多。1985年前,出现的假币大多为手工制作,面
额大多为5元券、10元券,也有少量分币(硬币)及1元、2元券。其间,全地区共破获制造、贩
卖假币案46起,缴获假钞10元券1139张,5元券488张,2元券3张,1元券29张,硬分币213枚。
1985年后,出现的假币主要有机制假币,拓印假币,彩色复印币和手工制作假币,其中以机制
假币数量最大,也最具欺骗性。人行毕节中支采取重点打击,全境防范措施,运用多种手段,
在群众中广泛宣传识别假币的方法及对发现的假币和可疑币的处理方法。1993年起,对发现假
币采取一案一报,分别报告省分行和公安机关。1994年起,开展反假人民币宣传工作,1996年
将8月18~24日定为全地区反假币宣传周。2004年4月19日向贵阳中支报告,授权22家商业银行
金融机构办理人民币真伪鉴定,并从5月20日起,在开展反假币工作月宣传活动。2005年,开展
反假币工作年活动,并将5月、10月定为反假币工作宣传月,同时建立毕节地区反假人民币工作
联席会议制度。据统计,1989~2005年,全地区共收缴假人民币182.48万元,破案14起,对稳
定金融秩序,维护经济秩序和社会安定起到重要作用。2006年~2011年,全区共收缴假人民币
23,369张,172.37万元。
反洗钱工作 2004年,随着国际社会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呼声日益高涨,毕节市辖内反洗钱
工作逐步开展。由中心支行会计财务科、货币发行科和外汇管理科分别负责支付结算业务、现
金业务和外汇业务的反洗钱和反恐融资工作。2005年7月,出台了《毕节地区反洗钱工作联席会
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