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9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69

第十一篇  农  业


            等土,占11.9%,有大黄泥土、大土泥土等12个土种;被评为三级(部分二级)的称中等土,占
            17.4%,有熟黄沙泥土、黄胶泥土等26个土种;被评为四、五、六级(部分三级)的称下等土,

            占70.7%,有死黄泥土、煤山泥土等52个土种。



                                             四 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1985年,地区土壤普查办公室,作出土壤改良利用分区。
                 西部高中山、高原黄棕壤、棕壤牧林农区 含威宁县全部和赫章县西部,土地面积8693.8平
            方千米,占全地区土地面积的32.4%,有效耕地432.94万亩,占全地区耕地的27.1%。分为西中

            部高原丘陵黄棕壤、棕壤改土培肥草粮亚区,含2个土片;西缘部高中山谷地黄棕壤、棕色粗骨
            土、酸性紫色土综合治理林草粮亚区,含6个土片。

                 中部中中山、高中山黄壤、紫色土林农牧区 含纳雍县全部、毕节和大方县大部,赫章县
            东部、织金县西南部,土地面积1.01万余平方千米,占全地区土地面积37.7%,有效耕地642.26
            万亩,占全地区耕地的40.2%。分为中东部中中山丘陵谷地黄壤、酸性紫色土综合治理林粮亚

            区,含5个土片;中西南部高中山谷地黄壤、黄棕壤改土培肥粮草亚区,含3个土片。
                 东部低山、低中山、中中山黄壤、石灰土、水稻土农林牧区 含金沙县、黔西县全部,织

            金县大部,毕节县、大方县东北部的少部分区乡,土地面积8039.81平方千米,占全地区土地面
            积的29.9%,有效耕地521.85万亩,占全地区耕地的32.7%。分东部低中山、低中山丘陵黄壤、黄

            色石灰土、潴育型水稻土高产培肥粮林亚区,含3个土片;东西北部中中山丘陵黄壤、黄色石灰
            土、酸性紫色土改土培肥粮草亚区,含4个土片。



                                                   五 土壤改良



                 土壤改良 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改良土壤,其措施是土改田、瘦改肥、坡改梯。60~70
            年代,开展农业学大寨,进行坡改梯,出现通过改良土壤获高产的典型。赫章县中坪公社拖街

            生产队,203亩耕地分布在海拔1700~2000米的瘦黄坡土,1964年前,年产粮食未超过13吨,人
            均不足150千克。1964年开展农业学大寨,在山顶和陡坡处植树造林,在山脚、山腰缓坡处砌石
            埂建梯土,在新建成的梯土上施石灰改良土壤,种植大窝苞谷。1970年产粮49吨,人均548.5千

            克。1975年产粮63.5吨,比1970年增29.6%。1985年全地区垦殖指数增高达46.8%,水土流失严
            重,上等田土的比例长期在10%左右徘徊,1985年为14.7%。1988年毕节地区建立开发扶贫、生

            态建设试验区,加强生态建设,按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改良土壤取得明显成效。1998年,上等
            田土比例上升到28.5%,中低产田土降到71.5%。

                 上等田土培肥与利用 1.上等田。培肥措施为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改进耕作栽培技术。
            20世纪50~70年代金沙县安底区建成水库13个,蓄水1043万立方米。80年代后期,林灌覆盖率
            达38.9%,生态良好。1991年3.2万亩水稻平均亩产485.3千克,上等田亩产超550千克。50~60年



                                                                                                           1167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