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4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7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粉器、喷雾器等药械。1959年,全专区发生病虫害113.41万亩,防治84.32万亩,占发生面积的
74.3%,成灾面积15.61万亩,占发生面积的13.8%。60年代,全地区年均发生病虫灾害37.32万
亩,成灾25.36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1%和2.9%。这期间,贯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
方针,采取化学保护与综合性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防治技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1964年兴办
各级样板田,使病虫防治技术得到较好推广,并有所发展。中共毕节地委在头步桥、海子街样
板田研究水稻食根金花虫和恶苗病防治技术成功,在地区内推广。70年代,全区年均发生病虫
害22.79万亩,成灾13.59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4%和1.5%。其中1976年受灾103.95万亩,
成灾63.59%。是年,发生黏虫病害36.01万亩,绝收7.05万亩。这期间,地区和各县开展病虫预
测预报工作,开始引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托布津、氨基甲酸酯类、菊酯等防治虫害,减
少六六六等有机氯农药的使用,减轻污染。80年代,全地区年均发生病虫害531.09万亩,防治
238.48万亩,占发生面积的53.4%,挽回粮食损失2.58万吨。年均受灾50.39万亩,成灾27.01万
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1%和2.7%。这期间,灭鼠工作提上植保工作日程,病虫害防治从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发展到果树、蔬菜和牧草,继续引进新农药,在全地区建立植保网点1190
个,每点培训1~2名不脱产农民植保员。1985~1989年,植保点出售农药133.8吨,出租喷雾器和
喷粉器11.33万台次,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484.23万亩,挽回粮食损失6.52万吨、烟叶2562吨。90
年代,全地区年均病虫灾害39.33万亩,成灾24.68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8%和1.8%。1990
年起,一些乡村以植保网点为基础建立起植物医院,开方抓药,服务上门。1994年有乡植物医
院129个,村植物医院41个。是年,全地区发生病虫害853.21万亩,防治613.22万亩,占71.9%,
成灾10.84万亩,占发生面积的1.3%。2002~2005年,全地区年均发生病虫灾害725.05万亩,防治
494.61万亩,占发生面积的68.2%,挽回粮食损失15.62万吨。此期间,地区植保植检站完成的水
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6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和农业丰收奖,其中参与完成贵州省有害生物
发生分布与防治治理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800万亩。
二 农作物病虫害及天敌资源
农作物病虫害种类 1.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1955~1957年,省高寒山区工作组、毕节农试
站、专署农业科植保组调查毕节主要粮食作物病虫害。发现水稻病虫害有大螟、稻曲病等8种,
螟虫为害较重;玉米病虫害有黏虫、绞枯病等10种,以丝黑穗病为害较重;小麦病虫害有麦蜘
蛛、锈病等7种,以麦蚜、腥黑穗病为害较重;马铃薯病害为晚疫病,发病率高。60年代新增水
稻恶苗病、立枯病,70年代发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尺蛾幼虫、雷火虫,高粱秆蝇。原有
水稻稻瘟病发展为主要病害。1986年,赫章县植保站发现马铃薯癌肿病。1996年毕节市植保站
发现水稻干尖线虫病。
2.主要经济作物病虫害。油菜病虫害有潜叶蛾、霜霉病等6种,为害较轻。50年代发现烤烟
病虫害有炭疽病、地老虎等4种,以炭疽病为害较重。1975年地区农科所调查发现烟芽、花叶病等
5种,以烟青虫为害较重。1985年,地区烤烟科研协作组调查发现蛙眼病、猝倒病等6种,为害较
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