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77

第十一篇  农  业


            为有虫株率15%以万灵1000~1200倍液喷施。
                 其他害虫防治 1.水稻食根叶甲防治。1964年,中共毕节地委在海子街、头步桥样板田中的

            一些烂泥田发生水稻食根叶甲,虫口密度为每亩20多万头。经调查,此虫在耕层深处越冬,温
            度升高后,爬到表土层咬食秧根,造成缺窝和三类苗。经试验,栽秧犁田时每亩施六六六粉4千

            克,栽秧前施磷肥30~40千克,每窝多栽1~2片,效果显著,曾在各级样板田推广。
                 2.高果秆蝇防治。1972年,推广杂交高粱,发生高粱秆蝇危害,严重地块枯心苗达

            30%~50%。1974年,地区农科所进行研究,此虫一年发生5~6代,5月中旬~7月中旬,第一、
            二、三代幼虫均为害高粱。针对其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提出防治技术,效果较好。
                 3.麦田蚜虫与天敌调查。1978~1980年,地区植保站调查发现,小麦蚜虫主要是长管蚜,次

            为麦二义蚜。麦地蚜早寄生性天敌有广间小蜂等14种,捕食性天敌有异色瓢虫等15种。经饲育
            观察发现麦长管蚜繁殖速度快,世代短;异色瓢虫寿命长,捕食量大。据此提出对蚜虫不宜施

            用农药,加强保护天敌。
                 4.粉歪鳃金龟子发生规律及防治。1996~1998年,金沙县桃园、民主等乡的旱地作物玉米、
            烟草、辣椒等受金龟子幼虫(蛴螬)为害。省农学院植保系研究确认:粉歪鳃金龟子在金沙一

            年发生1代,以二、三龄幼虫为害较重,且有转移为害的习性。提出以50%辛硫磷25克加水2000
            倍灌根,同时喷射行间、株间,防治效果84%。



                                                四 主要病害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是区内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据地区植保站调查,一般

            发生年份,全地区因黑穗病损失玉米7500吨左右。农民防治的主要方法是砍出病株。1958~1992
            年,地区农科所5次研究有关玉米丝黑穗病,进行玉米丝黑穗病浸染试验,确认以土壤浸染为
            主,次为肥料传病。调查玉米丝黑穗病与播种期关系,发现发病率随播期后延而降低,以清

            明前后播种为好。先后筛选出20%萎锈灵、0.5%托布津、25%粉锈灵等药剂拌种,防治效果
            82%~93%,在大面积上推广。鉴定玉米种质资源抗丝黑穗病,从1041份玉米资源中,鉴定出37

            份抗原材料,分离育成26个高抗玉米丝黑穗病的玉米自交系,利用这些自交育成毕单3号等一批
            抗玉米丝黑穗病的杂交种,应用于生产。同时为国家提供680份玉米资源的抗病性数据。
                 麦类黑穗病防治 麦类黑穗病有小麦腥穗病和散黑穗病,燕麦散黑穗病和坚黑穗病,大

            麦坚黑穗病,通称灰包。1957~1958年,专署农业科植保组调查,发病株率在5%~40%之间。
            1961~1965年,专区农科所研究小麦腥黑穗病,认定侵染途径主要是种子带菌;采用1%~5%石灰

            水浸1~4天或用0.3%赛力散拌种,防治效果均好,对麦类黑穗病均有效。1964年,在各级样板田
            普及,后在大面积上推广,全地区麦类黑穗病的发病率降到5%以下。80年代后,区内植保工作

            机构采取麦类黑穗病挑治办法防治,收效显著。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防治 玉米大斑病又名煤纹病、条斑病,玉米小斑病又名点斑病、叶
            斑病,为20世纪70年代后玉米主要病害。1977~1990年,地区农科所参加中国农科院主持的玉米



                                                                                                           1175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