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7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项目。14年鉴定1050份材料,鉴定出高抗大斑病材料66份,高抗小斑病47
              份,同时鉴定出高抗大、小斑病的自交系18个。对高抗的玉米资源已开展分离提纯育成新自交

              系,并进一步育成推广抗大、小斑病杂交种。
                   稻瘟病防治 20世纪70年代,水稻稻瘟病发病率上升,1976年为大发生年,以叶稻瘟和

              穗颈稻瘟为主。病源菌主要来自病草和带病种子。1975~1982年,地区农科所鉴定1024份抗稻
              瘟病水稻品种资源,筛选出高抗品种26个,其中京引48、70-42、南粳7号等在生产上推广。

              1995~1997年,地区植保站研究稻瘟防治技术,提出“抗、压、治”综合防治措施,在大面积上
              推广,效果显著。1996~1998年,贵州学院植保系与金沙县农业局,在金沙县西洛乡研究稻瘟
              病,研究发现金沙县有稻瘟病生理小种8个群43个生理小种,占1998年全国稻瘟病生理小种85个

              的50.6%。通过接种鉴定,确认岗优22为中抗品种,香优、中国香稻为高抗品种。筛选出20%三
              环唑等农药,防治效果达86.3%~89.6%。

                   马铃薯癌肿病防治 1986年,赫章县、威宁县同时发现马铃薯癌肿病,严重地块绝收。
              1988~1995年,地区科委立项,将马铃薯癌肿病防治列为重点项目,地区植保站主持,先后进行
              马铃薯癌肿病疫区普查、流行规律研究、抗病品种鉴定、防治药剂筛选。确认马铃薯癌肿病侵

              染以土壤带菌为主,带菌肥料亦可侵染,鉴定出抗癌肿病品种威芋3号、毕抗01、毕抗02;筛选
              出粉锈灵1000倍液浸种2.5小时的防治方法。90年代末,已控制此病流行。

                   其他品害防治 1.小麦锈病防治。20世纪50~70年代,小麦叶锈、条锈、秆锈三种病的盛发
              期,小麦已进入乳熟或黄熟期,对产量基本无影响。80年代后,叶锈、条锈盛发期出现提前趋

              势。1997年,全地区小麦条锈大发生,为害面积占播种面积的40%,地区植保站采用95%敌锈
              200倍液,加药剂总量0.1%的洗衣粉喷雾防治,效果显著,在大面积上应用。

                   2.水稻恶苗病防治。1964~1965年,中共毕节地委在海子街样板田采用0.3%赛力散液浸种1~2
              天,秧田期和本田期发病率降到1%以下。1996年5月,黔西县2.6万多户农民种植杂稻V优77,大
              面积出现恶苗病,严重的全田倒苗枯死。经贵州农学院植保系研究,认定发病原因是制种时施

              用“九二○”超量所致。
                   3.小麦白粉病防治。1992~1996年,地区农科所鉴定2500份小麦,明确小麦主栽品种毒性频

              率在28%~57%之间,对白粉病表现为中抗~中染;鉴定出高抗~免疫,毒性频率低于10%的抗原
              材料18个,白粉病生理小种11个。
                   4.水稻干尖线虫病防治。1996年,贵州农学院、毕节县农业局,在毕节市海子街发现贵州

              省首例水稻干尖线虫病。1997~1998年研究认定,干尖线虫主要潜伏在谷粒的颖壳和米粒之间越
              冬,播种带病的种子,线虫侵入幼苗为害。选用无病种子为最好的防治方法,或用40%杀线酯

              500倍液浸种24小时。


                                                     五 草害防治



                   1982~1984年,地区植保站调查农田杂草,发现全地区农田杂草有禾本科等61科、马兰等



            1176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