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79

第十一篇  农  业


            320种。杂草为害,每年损失产量11.3%~14.8%。传统的防治法是中耕除草。1965年,黔西县金
            碧公社等地试用敌稗,稻田杀稗率90%。1975年,地区植保站、农科所,进行化学除草试验。试

            验证明,稻田施7%杀草丹可湿性粉剂和2%草枯醚乳剂,均不中耕,除草效果为85.5%、97%;
            施用落虫田还可防治水稻食根叶甲。玉米地用25%除草醚或25%敌草降,油菜地、烤烟地用5%

            绿麦隆或50%利谷隆,小麦地用24-D类除草剂等防治效果80%以上。试验还提出各类化学除草剂
            的施用方法。1977~1981年,全区推广化学除草8万多亩。



                                                   六 鼠害防治



                 1985~1990年,地区及各县植保站调查鉴定鼠害,认定有鼠种29种,黄胸鼠、褐家鼠为家鼠
            优势种,黑线姬鼠、高山姬鼠为野鼠优势种。草海周围的高白腹鼠和昭通绒鼠为贵州省新发现

            鼠种。1985年,地区植保站筛选确定杀鼠醚、杀鼠灵为大面积灭鼠主要药剂,采用鼠迹法、鼠
            夹法和食饵法等技术对鼠情进行监测,确定灭鼠区域。1994年,全地区多数地方采用第二代抗
            凝血灭鼠药溴敌隆。90年代后,多数年份防治鼠害为数十万亩。1996年,全地区发生鼠害165.31

            万亩,防治100.97万亩,挽回粮食损失1.24万吨。至1998年,全区城乡灭鼠762万只。



                                           七 病虫预报和植物检疫



                 预测预报 1956年,毕节农试站发出黏虫虫情简报,为第一次虫情预报。50~70年代,地区
            植保站和农科所均不定期发出虫情和病情简报,测报黏虫、地老虎、大螟、玉米丝黑穗病、麦

            类黑穗病等。1979年建立毕节地区作物病虫测报站。80年代起,贯彻测报与防治相结合,专业
            测报与群众性测报相结合的方针,全地区建立23个病虫测报点,按分工开展测报。地区主要测
            报黏虫、小地老虎、稻瘟病,毕节、大方、威宁参与测报黏虫,毕节、金沙参与测报稻瘟病,

            金沙侧重测报稻秆蝇,威宁测报金龟子,大方测报螟虫。地区及毕节、威宁、金沙县参加全省
            黏虫联合测报协作组。纳雍县测报过水稻胡麻叶斑病和玉米丝黑穗病,黔西县测报过水稻稻纵

            卷叶螟和二化螟,赫章县测报过马铃薯癌肿病。地区烟草分公司不定期发出地老虎和烟青虫简
            报;地区气象局根据气候资料测报过黏虫。病虫测报对象时有增补。90年代起,增加中长期预
            报,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2004年,地区植保植检站被评为全国病虫害预报先进集体。

                 植物检疫 20世纪50年代,区内始有植物检疫,其内容为:及时查清发现检疫对象及分布,
            采取对策;对运入的粮食和种子、苗木进行检疫;对运出的种子进行检疫,出具证明;市场检

            疫。1957年,专署农业科植保组调查发现有玉米干腐病、马铃薯块茎蛾、柑橘壁虱、柑橘大实
            蝇、棉花红铃虫、咖啡象虫6种检疫对象。1975年,地区农科所在黔西县良种场种植的扬麦1号和

            141两品种中,发现毒麦,混杂率1%~2%,全部拔出烧毁。1986年,赫章县发现马铃薯癌肿病,
            地区植检站组织普查全地区,查清疫区,对疫区马铃薯实行封锁;对非疫区调出的种薯也严格检
            疫。80年代,查出马铃薯环腐病、水稻白叶枯病、豌豆象。1990年,抽调49名检疫人员,到湛江



                                                                                                           1177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