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6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查后,提出毕节地区土壤分布的规律;对自然土和耕作土壤进行分类和定量,分析各类土壤的
              生产性能。

                   土壤普查 1979年,按照全国和省土地资源调查,土壤普查技术规程要求,地区及各县成
              立土壤普查办公室,组织1790人次在全地区8个县97个区镇、792个乡镇、4439个村、4.4万个村

              民组、32个农林牧场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普查登记地块26万片,挖掘土壤剖面6.95万个,采集
              化验土壤样品2.36万个,岩石标本212个,整段标本329块,拍照片1270张,填写统计表、绘制图

              件、编写文字报告812套,共2648万字。经过普查,基本查清全地区土地、土壤资源,为农业生
              产和生态建设提供基础材料。1986年10月,通过全国土壤普查科学技术顾问组西南组、贵州省
              土壤普查科学技术顾问组、贵州省土壤普查办公室验收,认定合格。是年,获农业部科技成果

              一等奖。



                                                     二 土壤类型


                   毕节地区第二次土壤普查,查明土壤10个土类、24个亚类、87个土属、231个土种。在231

              个土种中,有自然土101个,耕作土130个。在130个耕作土中,有旱作土种90个,水稻土种40
              个。共有3424.3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5%。其中,黄壤1112.97万亩,占土壤面积的32.5%;

              黄棕壤845.77万亩,占24.7%;棕壤76.04万亩,占2.22%;紫色土430.07万亩,占12.56%;石灰
              土479.82万亩,占14.01%;粗骨土312.71万亩,占9.13%;沼泽土8.3万亩,占0.24%;潮土9.09万

              亩,占0.27%;山地草甸土12.65万亩,占0.37%;水稻土136.91万亩,占4%。


                                                  三 土壤资源质量



                   民国及以前的土壤肥力等级 明清时期,有大黄泥、小黄泥、死黄泥、煤山泥、灰包土等

              数十种。带大字的属上等土,带小、死字的反映土壤熟化程度低,为中、下等土。明代,征粮
              的标准为上则(等)田亩科米2.35斗,中则田亩科米0.79斗,下则田亩科米0.54斗。按产量高低

              定土壤肥力等级。《大定县志》将土壤肥力分为上、次、又次和下下4个等级,列出各等级土种
              适宜种植的作物。民国28~30年(1939~1941),完成土地上报田赋科则,将土壤划分为三等九
              则(级)。亩收益4石的为一等一则,每减收0.5石,降低一则,至三等一则(第七级)为亩收1

              石,此后则差改为0.3石,三等二则为亩收0.7石,三等三则(第九级)亩收0.4石。
                   土壤普查的肥力等级 1979年,实施第二次土壤普查,按国家和省制定的评级标准,全地

              区自然土1820.87万亩,被评为四、五级的称上等,占19.6%,被评为六级的称中等,占48.8%,
              被评为七、八级的称下等,占31.6%。耕作土1603.46万亩,其中水稻土136.91万亩,旱作土

              1466.35万亩。水稻土中被评为一、二级的称上等田,占44.9%,有黄泥田、大眼泥田等13个土
              种;被评为三级的称中等田,占23%,有黄沙泥田、白膳泥田等级12个土种;被评为四级(部分
              三级)的称下等田,占32.1%,有冷浸田、锈水田等15个土种。旱作土中被评为一、二级的称上



            1166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