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3 - 毕节地区通志(卷四)
P. 103

第十一篇  农  业


            猪业成为农家主要副产
            品。随着养猪商品经

            济的发展,形成许多
            母猪繁殖中心和仔猪集

            散地,赫章可乐、威宁
            法地成为较大的仔猪集

            散中心。其中可乐的仔
            猪集散,从清代中叶到
            民国的100多年,一直

            是云、贵、川接壤地
            区的中心。清道光年
                                                                  威宁县生态畜牧业
            间(1821~1850),可
            乐赶场日,仔猪上市量达1000头以上。同治年间(1862~1874),市场出现猪鬃交易。光绪初
            年(1875),毕节成为贵州省猪鬃交易四大市场之一。光绪三年(1877),大定府开征肉捐。

            1937~1945年入境人员猛增,对畜产品尤其是肉类的需求量增大,一度刺激养猪业发展。据《贵
            州近代经济史》载:民国28年(1939),全省猪不下340万头,尤以威宁猪不惟本省内销,且远

            销云南,宣威火腿多为赫章县猪肉加工制作。此时期,猪鬃成为贵州省出口之大宗,毕节成立
            有猪鬃加工厂,生产猪鬃外销。腌腊肉、干肉技术的传入和普及,均有效促进养猪业的发展。

            地区内的名优食品——威宁火腿,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1949年,全专区生猪存栏56.77万头。
            1950~1959年,年均存栏70.41万头,年均出栏31.09万头,平均出栏率44.5%。60年代年均存栏

            71.45万头,出栏32.85万头,出栏率51.6%。70年代年均生猪存栏99.93万头,出栏57.52万头,
            出栏率49.8%。80年代,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庭养猪成为生猪生产的主体,持续增
            长。全地区生猪年均存栏196.81万头,出栏103.97万头,出栏率54.4%,分别比70年代增96.9%、

            80.8%和4.6百分点。90年代,全地区生猪生产持续增长,年均存栏249.98万头,年均出栏171.94
            万头,出栏率62.9%,比80年代分别增27%、65.4%和8.5个百分点。2000~2005年,生猪年均存栏

            359.64万头,出栏257.61万头,出栏率74.4%,比前10年年均数分别增43.9%、49.8%和11.5个百分
            点。近十多年,生猪出栏饲养周期缩短,饲养水平提高。2010年,生猪年末存栏318.3万头,年
            末出栏274.34万头。

                 猪种 1.地方品种。1951~1955年,西南地区农科所、贵州省畜牧试验场4次派员调查毕节
            专区地方猪品种。据查,全专区有赫章可乐猪、毕节朱昌猪、大定百纳猪、黔西黄毛猪、金沙

            安洛猪、织金五花猪、纳雍张维猪、威宁法地猪8个地方猪种。1975年,由贵州省牧科所主持,
            云、贵、川3省涉及的县、市派员联合调查3省接壤地方猪种。在毕节地区调查毕节、赫章、威

            宁、纳雍县,建议将分布在乌蒙山区、金沙江流域的贵州可乐猪,云南大河猪、盘河猪,四川
            冕宁黑猪、凉山猪归并,定名乌金猪。1979年,南京农业大学陈效华教授调查三省接壤地区猪
            种,认可乌金猪之名,编入《中国猪品种志》。1976年,有可乐猪能繁母猪16万头,占乌金猪



                                                                                                           1201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