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307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宗教
一道除纪念上述神的节日外,涉及信奉的神更多:有道教的其他神仙,有《封神演义》中的神,
有民间的神,有七十行的祖师,还纪念观音二月十九诞辰、六月十九成道、九月十九涅槃。
三 道教宫观
民国时期,有道教宫观307座,其中分布于各县城区和城郊的128座,分布于乡镇的179座。
其中数量在10座以上的有:文昌阁(含魁、奎阁)25座、万寿宫24座、黑神庙20座、关帝庙
(武庙、关圣殿)19座、财神庙18座、梓橦阁(帝君庙)15座、龙王庙13座、真武庙(祖师
庙、崇真观)13座、城隍庙12座、山王庙11座、玉皇阁11座。由于年久失修,部分道教宫观坍
塌废毁。民国末期,道教宫观减少。
1952年实行民主改革,道教活动停止,道人还俗。政府将宫观寺庙或划拨给机关、学校和
企事业单位使用,或分给无房的居民和农民,或将其拆除或让其自然倾圮。至20世纪50年代中
期,全地区仅存道教宫观124处。1958年“大跃进”时期和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道
教宫观严重损毁。1978年后,一些有文物价值的道教宫观得到修复。至2005年,尚存道教宫观
4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
附:
毕节地区道教宫观选介
威宁县城郊真武观 位于城东凤山。始建于明代初年,由正殿、配殿、下殿构成四合院。
正殿内正中置须弥神龛,供奉真武神像。后,是观道教衰退,成为佛教寺庙,改称凤山寺。
毕节城关真武庙 亦称崇真观、祖师庙,位于城南关。始建于明代前期。嘉靖七年
(1528),芒部彝民围毕节城毁于兵燹。嘉靖十一年(1532)道人熊珊珊募捐重修。清乾隆二十
年(1755),知县董朱英改建,修葺两廊,建观音阁。重修竣工之日,董朱英捐俸置买市房3
间,按季取租,以供祀事。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石达开部围攻毕节城,战火中真武庙
倾毁过半。后维修。今已废毁。
毕节市城关关圣殿(武庙) 位于箱子街。大殿系明洪武年间(1368~1398)修建,清雍正
十三年(1735)增建后殿。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知县董朱英捐修东、西庑6间、厢房2间,
改建大殿前轩,建戏楼,增建坊表。原建筑拆,现为毕节三小所在地。
织金县城关关帝庙 又称武庙。原在州署侧。清康熙四年(1665),知府刘勇移建于城南
门外。毁于兵燹。康熙二十八年(1689),副将雅什泰捐修大殿5间、后楼5间及阁城,文武官
员、绅士、兵民共建正殿5间、棚5间。雍正八年(1730),知州介锡周、副将刘成谟,吏目载光
祖捐资维修。乾隆五十八年(1793),副将胡坦重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孙洪重修后殿。
庙宇由前殿、正殿、左右厢房组成。民国3年(1914),将岳飞合祀,亦名关岳庙。庙内还供奉
宋代哲学家程颐、程颢。1981年,织金城关二小在其庭院上新建教学大楼。1987年被拆除。
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