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4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30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士。是时,大定正一道教徒发展到340余人。民国时期,织金县道教亦举办过3次大型合城醮,
其中,以民国32年(1943)举办的一次最为盛大。是年天旱,至农历四月还未下雨。全真派道
长庹几禅主坛,正一派王道士行坛,县长王佐临坛忏悔,办法事7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道教活动 1952年底,毕节专署民政科统计大定、黔西、金沙、
纳雍、威宁县有道士584人。1952年土地改革,政府将道教宫观地产没收分给农民,道士纷纷改
行,自谋出路,道教宫观基本为机关、学校及其他企事业单位所用。之后,信仰道教群众逐渐
减少,据1962年2月威宁、织金县统计,两县城关仅有道士27人。据1965年纳雍县统计,全县有
道士45人。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所剩道教宫观遭严重破坏,道观内的全真派道
人绝迹,正一派的道教活动也一度停止。1978年后,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正一派世居道士
的宗教活动逐步从隐蔽转为公开。据1981年纳雍县统计,全县有道士道姑32人。1982年,大方
县城关、双山、坡脚、理化、鸡场、达溪有经法师设道场度职的道士20余人;1987年,全县有
道徒250余人。据2000年统计,全地区有从事道教活动的专职道士232人。2003年,威宁县有专
职道士100人,毕节市杨家湾一带有专职道士30余人。
二 收徒 受戒 斋醮 仪范
收徒受戒 全真道收徒,男女皆可。入道手续程序为:先找一位介绍师介绍到某一小庙,
请求道观里一位道士做度师,即成为道童。之后,到法堂朝拜师父,自此蓄发,学道规,且做
打扫庙宇卫生、挑水做饭等杂活。同时,学习《早晚功课经》《三宫经》《玉皇经》《斗科
经》以及作道场的诸经。学满3年,由师父择定吉日,请两位道士分别做冠中师、梳发师,念经
上表,举行冠中礼,把道童长发梳里蟠成顶髻,戴上冠,随即摆1~2桌素席谢师,之后即可四
处跟着师父或道友参加做经忏法事。逢著名丛林开坛传戒时,师父再介绍其赴丛林受戒。道童
受戒后便名入登真箓,取得戒衣、戒牒,成为道士。入道的中年人,虽不称道童,但也须遵守
与道童一样的规矩,参加劳动,学习经书,满3年后才能挽髻,之后,受过传戒,才算道士。明
清时期,道士,大多在外省或贵阳受戒。民国时期,各道教宫观收徒只要3年期满,做蟠髻仪式
后即可成为道士,正一道,大多只传家中男性子孙,间或也收外姓弟子。大方县的正一道自明
朝中叶传入后,历经300余年,至今已传13世。毕节杨家湾一带的何姓、谭姓正一道的传承至今
已有十几代,周姓正一道的传承亦有七八代。正一道的收徒规矩为:由道童先请介绍师向自己
想投拜的师父征询意见,获同意后就择吉日拜师。仪式为在师父家中的神龛上挂上张天师像,
请师伯、师叔到场作证,道童先向天师像叩头,再向师父、师伯、师叔和介绍师叩拜,拜师仪
式即告成。从此,弟子跟着师父在各种法事、道场听从指教,学习科仪及经书符箓、乐器。师
父对徒弟进行长期的教育考察,看资质(智力)、德行(道德)、劳动(勤隋),观察时间不
定,一般至少3年,直到师父认为德艺俱佳,方可出师成为道士。
斋醮 民国时期,城乡每年必做的斋醮为清醮,意在祈求庆吉平安。因此又叫清平蘸或
太平清醮。清平含义较广,包括无虫灾、旱灾、水灾、火灾、兵灾,无瘟疫,农历正月至三
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