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7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277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宗教
乡朴塔凹村民组、威宁自治县龙场镇为扶贫攻坚试验点。1997年新良村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红
旗村。1998年,平乡村、化哪村、桂花村、半边街村被中共毕节地委评为五个好示范村。1996
年3月11日,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拟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的意
见》,要求:1.继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加深做好民族工作
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执行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关
于加强全区民族工作的决定,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使决定真正落到
实处,使全地区民族工作更富有成效。2.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威
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切实保障
散杂居住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3.普及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民族经济,
加快脱贫致富步伐。4.积极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努力提高少数民族素
质。5.大力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妇女干部。6.加强民族工作部门
建设,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7.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2001年,地区民宗局翻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城
市民族工作条例》和大幅宣传品3000多份,分送地区直属有关部门、全地区各乡镇、村民委员会;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对“一法两条例”宣传;各县市利用民族传统节日设点宣传。在“十月
民族团结活动月”中,以宣传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加强民族团结为主线,为民族办实事为主要内
容,以解决难点为突破口,进行广泛深入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省、地共安排经费599.07万
元,用于民族地区交通、人畜饮水、输电、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安排2206万元,为28所学校改善
条件。2003年12月6日,威宁自治县中水、玉龙2乡镇发生地震,地委、行署、民宗局及地直其他部
门及时组织人员到灾区慰问,解决生活问题,稳定社会秩序。2004年,全地区举行颁布《中华人
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周年庆典,通过宣传,促进各族群众对国家政策法规认识了解,增
强民族政策法规和各民族之间相互沟通。是年,民宗局协助地区民族中学申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
和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向省民宗委争取资金改善各县市民族学校教学设施;筹措资金
解决少数民族子女入学难问题。翌年底统计,全地区有民族师范1所,民族中学5所,民族小学28
所;在校少数民族小学生27万余人,在校初中生9万余人,高中生1.6万余人。2005年初,根据上级
业务部门部署和要求,地区民宗局把选点织金县茶店乡红堰村作为民族地方小康村建设试点。
2005年出台了《中毕节地委 毕节地区行署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
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贯彻实施意见》,2010年,出台《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关于贯彻落实一法两
规定的实施意见》;2011年下发《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印发毕节地区贯彻落实贵州省
“十二五”民族事业发展十大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加快少数民族地方各级社会全面、
快速发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三 民族识别
1953年,毕节专区第一次开展全国人口普查登记族别时,除国家公布承认的民族外,还有
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