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3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253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宗教


            为最多;纳雍县零星分布于雍熙、新猫场、堰塘、洞口、维新、董地、咪布、老凹坝、蚕箐、
            老窑等地;毕节县零星分布在大屯、田坝、岔河、柳弯、左泥、公子河等地。1992年撤区、并

            乡、建镇后,仡佬族与其他民族共同组建的民族乡有:大方县响水白族彝族仡佬族乡、安乐彝
            族仡佬族乡、星宿苗族彝族仡佬族乡;黔西县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金沙县箐门苗族彝族仡

            佬族乡。
                 语言 明清前,仡佬族人口零星地散布在各地,与彝、苗、布依、汉等民族错杂而处,仡

            佬族村寨与村寨之间相距在数十里以至百里之遥。母语使用范围狭窄,使用其他民族语言增
            多。现有2万多仡佬族人,普遍通用汉语,在彝族聚居区内居住的能彝语,在苗族聚居区内有
            的也能懂苗语。在大方县普底、织金县龙场、黔西县沙窝,能说仡佬语仅1000余人,且多在50

            岁以上。仡佬语属于汉藏语系、仡拉语族、仡羿语支。仡佬语支系繁多,各支系在其分布范围
            内,因接触的社会环境不同,语言上出现差异,在语调、语音、声调上都有一定区别。贵州仡

            佬语分为黔中方言、黔中北方言、黔西南方言、黔西方言,有12个土语。毕节地区仡佬语有属
            黔中方言的织金熊寨土语,黔西南方言的织金阿弓土语,黔西方言的大方普底土语。熊寨土语
            中的塞音及擦音中带有卷舌音,在黔中方言中独具特色。普底土语分布除普底外,有黔西县的

            沙井、化石、大关及织金县龙寨等仡佬族村寨,分布较广,其语言特点是塞音、塞擦音中无浊
            音色彩,有4个声调。普底土语中的鼻音、边音各有3套对立的音位,唇化韵母较发达。在32个

            韵母中,唇化韵母有7个。其状词大多数为重叠式。
                 文字 仡佬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据汉文献记载,早在商代,其先民濮人就参与武王伐纣

            之役,是古代西南地区一个大族群。但历代战争、民族融合和长期迁徙等原因,仡佬族先民的
            文化丧失殆尽,文字保留更是极少,近乎绝迹。2008年9月,贵州省仡佬学会付尔光、田金海、

            郑继强等专家在宋代仡佬蛮王李文通的后代李姓家中得到《九天大濮史录》,仡佬族传说中的
            《天书》。书中记录的仡佬文字均用朱砂书写,汉字为黑墨书写,全书6000余字,全部为对应
            译录。书中有南宋宰相韩侂胄等人对仡佬族的评述:“仡佬,睿民也,强悍忠义,倡和,始于

            九天天主。历卜、越、大卜天、大合、濮、僚、仡佬变化。经离、符、弈、号、月、熊、防
            风、潜机、内古、子合等大头人。禹时建汪芒国,夏孔甲时建大元国,周厉王时大元改普,后

            牂牁,再夜郎……。”《九天大濮史录》
            记载:(1)“仡佬先民源于九天天主,九
            天天主生于务之大猿山九天母石。天主洪

            渡河降怪,大猿山剥怪兽皮,取人肉酱,
            注天主血,制人烟始,称仡佬先民为天之

            子,人中精,天赐朱砂水银,酒、茶、
            铜、铁、焰火。”(2)“濮人最早发现

            火及种子,发明工具、占卜术、数、字、
            纸、笔……大元三王统文字史录,巫信发
            现朱砂,达贵发现酒,山古发现茶,呼能



                                                                                                           511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