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8 - 昌宁县志
P. 528
昌宁县志 1978~2005
酒(2.50 ~ 3 千克)、香烟和用红纸包成四方块红糖两包、糖果两包、茶两包,礼物均拴 1 棵红丝线,
晚上和媒人到女家提亲;同意收下礼物,给提亲人做宵夜、留宿;次日早上宰鸡,请家族长辈喝小酒,
俗称许口酒;不愿意不收礼物或几天后送回。定亲俗称杀鸡吃,确定好日子,男方备礼物,到女方家
宴请女方至亲,向女方亲戚认亲。接亲俗称讨媳妇,第一天搭棚,男方到女方家过礼;第二天接亲,
男女双方组织接亲和送亲队伍(双数),到新郎家时请喜神先生给新郎新娘退喜神,晚饭后男女成队
“打歌”,半夜时分闹新房直到天亮;第三天早点后新媳妇取出认亲礼物在婆婆指点下逐一改口叫亲,
亲戚给点钱。认亲后新郎带上糖、烟、酒等,请岳父来吃团圆饭,饭后亲朋回家(散客)。夫妻当天
下午或第二天早上带礼物回娘家(回门)。彝族小孩出生后,女婿向岳父母家报喜(生男带公鸡,生
女带母鸡)。10 天后,众亲友拿鸡、蛋、糖、米、衣物等送“祝米”,主人办宴款待。
丧葬习俗 昌宁县彝族报丧即人死后由儿女从大到小抱头接气,接气后用尖刀在死者床上、正房
门槛上各敲 3 下丢到院场,称出煞;鸣炮向家族和村里报丧,村寨人赶到死者家安慰、商讨办丧事宜。
办丧由道士主持设置亡者灵堂,吟经念佛师给亡人开“咽喉”“出帛”“荐食”,“主丧者”给孝男
孝女着孝服,孝子手持道士造引魂符半跪大门外接客(先接本家和后家,再接姑娘家和亲戚),按辈
分大小接到亡者灵堂前呈献祭物,上香叩拜;夜晚举行“掩材盖”仪式。送葬由先生确定出殡时间,
大部分亲友都参加,棺上放 1 只大公鸡,每逢过河、过沟或过险要路段孝子手持引魂符爬于地让棺木
从背上抬过,抬棺人齐喊“留后”;途中长子媳把呈献亡人“倒头饭”、点过香把、亡人生前所用遗
物背着走在前面,长子走在抬棺人前沿路放钱纸给死者买路;途中休息 1 次(棺木用凳子支撑),女
儿女婿接“晌午饭”。伴随乐师奏乐将纸制祭品在墓穴里燃烧,先生接“压财(材)鸡”到墓穴里“点
冠”念吉利,事毕鸡丢还孝子,孝子齐应“谢金口”;孝子到坟穴里放死者头部位置点一盏灯(万年
灯),腰部位置埋一只“风水罐”(内放水和一对鱼、碎银子、五谷等)。下葬时放鞭炮,孝男孝女
背朝里往墓穴扒 3 把土,口念“留后”;砌好坟后孝子在坟头撒上青松毛,坟后选棵松树作“山神树”,
并呈献 3 杯茶 3 杯酒。请道士先生“奠谢阴土”,给孝男孝女复山隔魂。接着乐师奏乐,孝子持引魂
符,先生念词将亡魂招摄回家;执事人在大门外烧垅火(烧青蒿叶或柏木叶),大门里搭好桥,让招
灵人领亡魂上金桥直至家堂内;送葬人跨过火垅,喊“洁净”(把邪气隔掉)。送葬人回家后,把亡
者灵牌摆于家堂内,念经书“安灵”。7 天内孝子每天到坟前送水、烧香、献饭,7 天或 9 天内不得出
远门和去别人家,不理发,不参加喜庆活动。1 个月后拜坟(满月坟),3 年内每逢大年初二拜 1 次坟。
3 年孝期满后,举行“烧孝”仪式,解除一切忌讳。
彝族忌女子妊娠期间不参加他人婚礼、不去坟山或办丧事人家,不在娘家生孩子,参与婚嫁不穿
白衣服,父母去世当年不办喜事,不在他人家哭,不养头上有一小撮杂毛(俗称玉顶)牲畜,忌大牲
畜进主房,忌解大便时听到当年第一声大杜鹃叫,忌动物无缘无故进人家,立秋这天不能到庄稼地里
干活,不能坐磨石,大年初一不动刀斧、不吃肉等。
三、傣族
昌宁县傣族为古代百越一支。汉时称滇越,唐宋称金齿、银齿、白衣,元明称百夷或伯夷,明清
后称摆夷。傣族自称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名为傣族。昌宁傣族属傣勒、傣绷支系。主要分
布在湾甸、柯街、卡斯、勐统等乡镇。傣语属德宏方言区傣那语支,与临沧傣语相似,声、韵母高低
有些差异。境内傣族有两种文字,老傣文多用以翻译、传抄佛经,少数老人识,青年人多识新傣文。
傣族孩子学说话时多会傣话,青年、学生会汉语汉文。1978 年,有傣族人口 4653 人,占总人口 1.73%。
2005 年,昌宁县傣族人口 6336 人,占总人口 1.85%。
居住习俗 昌宁县傣族依水而居,1978 年住房多以平房为主,土木结构,屋顶不高,用茅草或瓦盖,
【 4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