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26 - 昌宁县志
P. 526

昌宁县志                     1978~2005




            部分流散外籍国民党远征军将士到县境落籍,随后一些中国人民解放军干部陆续转业到县境工作,汉
            族成为源流广远主体民族,遍及昌宁各地。汉语因地域而异,语音、声调各具特色。可分为 3 个方言区,
            以大田坝为中心县境西北部方言区、以卡斯和邑林为中心枯柯河流域方言区、以右甸坝为中心县境中
            部方言区,文字使用汉文。1978 年,有人口 244514 人,占总人口 90.85%;2005 年,汉族人口 305318
            人,占总人口 89.39%。
                 居住习俗 昌宁县汉族居住房屋类型有土木结构茅草房、闪片房、石片房、瓦房,砖木结构瓦房、
            砖混结构平顶房等,一般为四合院,正房 3 间 2 层,中间稍大为堂屋。建盖新房择基定向,选吉日动工、
            竖柱、浇顶。竖柱、浇顶时亲朋好友带礼物祝贺并帮忙,主人以酒菜招待。房屋建成选吉日入宅,一
            般忌大杜鹃(布谷)叫后迁居。入宅在夜间进行,事前将大件物品搬入新屋,以防“流走福贵”。入
            宅时,请两名男童手拿葱、蒜,举明子火把分站门旁,屋中烧 1 盆炭火,示主人日后“聪(葱)明算(蒜)
            计”,日子红红火火。其后,主人宴请参与搬迁者,边宴边述“暖房”至半夜。
                 饮食习俗 1978 年,昌宁县汉族以大米、玉米、小麦为主粮,山区和高寒地区以玉米为主粮。
            2005 年以大米为主,食用油主要是猪油、菜籽油、核桃油,菜有各种肉、鱼、蛋、蔬菜等。男子大都
            爱好烟、茶、酒,客来传烟泡茶是最起码礼节。
                 服饰习俗 1978 年,昌宁县汉族老年男子上衣为圆领或高领对襟布扣普通衣,女子为大面襟衣(姊
            妹装),多为蓝色或藏青色。1980 年后,男女服饰变化多样,着装自由。青年男女追求新奇,变化较快。
            各种流行发式成为中青年男女追求。

                 婚姻习俗 昌宁县汉族婚姻一般有议婚、订婚、选婚期、迎娶等程序。议婚俗称支酒壶、压酒壶,
            由男方请媒人携酒1壶到女家议婚,若3天不送回即表示同意。订婚俗称杀鸡吃,选吉日男方带1只阉鸡,
            备礼物到女家取庚帖,在女家宴请女方至亲。选婚期俗称通话、交金果,男家择定迎娶日期后邀请女
            家商定,男方备 1 只阉鸡及肉、酒、糖、茶、烟等礼物相送;女方设宴款待并以礼物回赠。迎娶俗称
            讨媳妇,第一天男女双方寨邻帮忙搭青棚,贴喜联,烧水做饭,杀猪宰鸡;男方到女方家过礼;第二
            天男女双方组织接亲和送亲队伍,接亲与送亲人数均为单数,合为偶数;贺客盈门送礼赠钱,设宴款
            待亲朋,晚间闹新房。次日备礼物回娘家“回门”。20 世纪 90 年代后,普遍实行“相亲”,“杀鸡吃”
           (订婚)往往采用给女家一定数量钱“折干”,“通话”时双方议定迎娶日期。男家送女家“金果礼”(彩
            礼)钱视经济条件,有数千元、数万元。女家陪嫁实物随时代发展有所不同,小到桌凳,大到机动车辆。
            迎娶时,路途较远请机动车辆迎亲,不远则步行。有些有女无男户实行招婿入赘,女方称“招姑爷”,
            男方称“上门”,所生子女随母姓,孙辈再归男方姓氏。汉族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向岳父母家报喜。
            孩子满 1 个月(弥月)做“满月”(请祝米客)。众亲友拿鸡、蛋、糖、衣物等祝贺。主人办宴招待宾客,
            给每户来客少量物品回谢。
                 丧葬习俗 一般分入殓、治丧、安葬3个阶段。入殓阶段:昌宁县汉族当老者或病人即将停止呼吸前,
            儿女子孙守候其旁,尽孝服侍、接气;向将逝者口中喂少许银器之物,表示给死者“路费”;用细竹
            棍碰一下死者鼻孔,然后抛出门外,称“出煞”;用土纸条在堂屋门、天地牌上加封,为逝者沐浴更
            衣移尸堂屋停放;移尸入棺,经亲属临棺视验,盖棺;入殓后灵棺前点 1 盏油灯,昼夜不熄;灯旁置
            1 碗米饭,竖插 3 只筷子,中间放 1 只熟鸡蛋,并设灵牌香案、祭品,让吊唁者焚香烧纸,叩头致哀。
            一些地方还请道士、先生做法事,包括“开咽喉”“光灯”“绕棺”等。上吊、服毒、投河、车祸等
            非正常死亡者多进行火化。治丧阶段:治丧期间行讣告,请僧人道士念经,以超度死者;出丧当天设
            香案、祭品奠祭,吊唁者焚香烧纸送丧礼,直系亲属做祭奠食物“献碗”,后主(女母家男父族)最
            后献碗,在灵堂前请道士念经、读祭文、唱挽歌。安葬阶段:人死后一般 3 天安埋,部分讲究选择日期;

            出殡时纸扎、吹奏、锣鼓、灵亭、遗像等依次为前导,送殡、执佛及孝帐随后;孝男头缠白布戴“丧


            【 468 】
   521   522   523   524   525   526   527   528   529   530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