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0 - 昌宁县志
P. 440
昌宁县志 1978~2005
第五节 军 事
一、人民武装机构
1979 年 10 月,恢复县委书记兼任县人武部第一政委制度。1986 年 6 月 18 日,县人武部移交地
方,为副县级建制,内设军事科、政工科、办公室,移交人员 20 人,其中干部 13 人、职工 7 人。
地方接收后,核定人员编制 20 名,其中干部 12 名、职工 8 名。1996 年 4 月 1 日,县人武部收归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隶属保山军分区,正团级编制,编制干部 10 名,地方供给职工 11 名。乡镇
武装部为地方编制,受地方党委、政府和县人武部双重领导。2003 年,核定干部编制 10 名,地方
供给职工 11 名,实有干部职工 18 人。2005 年,核定干部编制 10 名、士兵 1 名、地方供给职工 11
名,实有干部职工 21 人。1978 ~ 2005 年,邱培歧(1983.06 止)、尹培佑(1983.06 ~ 1986.06)、
熊全(1986.06 ~ 1998.05)、李有龙(1998.06 ~ 1999.05)、李培贵(1999.05 ~ 2001.04)、王东
(2001.04 ~ 2003.03)、王德友(2003.03 ~ 2005.04)、胡双炎(2005.04 任)8 人任县人武部部长;
王正杰(1979.04 ~ 1980.02)、郭德明(1983.07 ~ 1996.05)、李连雨(1996.05 ~ 2000.03)、李
章典(2000.03 任)4 人任人武部政委。
二、民兵
昌宁县民兵工作涉及组织建设、军事训练、应急应战、武器装备管理 4 个方面。
组织建设 1978 年 1 月,昌宁县建有民兵营、武装连。当年民兵整组后,建有民兵师和基干民兵营。
1981 年,取消民兵师,建基干民兵团。1984 年民兵整组后,建有基干民兵团、普通民兵营。1990 年,
凡 18 ~ 35 周岁符合服兵役条件男性公民,除应征服现役外,编入民兵组织服预备役。1992 ~ 1996 年,
针对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国有企业关停并转,造成民兵流失问题,昌宁县扩大民兵编组范围。1997 年,
昌宁县开始在企业组建民兵应急分队,县人武部每年组织开展民兵组织整顿 1 次。1998 年,昌宁县基
干民兵总数缩减近一半。1999 年,实现民兵应急分队、交通战备分队、医疗卫生分队、人民防空分队
全部向县城和企业转移。2000 年 6 月,成立城市民兵应急分队和对口专业技术分队。2001 年,在 6 个
乡镇成立情报信息机构,在基干民兵中设置通信、地炮、人民防空、医疗卫生、交通战备 5 个专业分
队和 1 个民兵应急分队。2003 ~ 2005 年,重点抓好基干民兵、民兵应急分队、专业技术分队、对口
专业分队、民兵信息网和民兵干部组织整顿工作。
军事训练 1978 年,昌宁县继续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1977 ~ 1980 年民兵军事训练纲
要》,训练民兵 1.02 万人次。1980 年 10 月起,民兵训练对象调整为 18 ~ 20 岁,武装民兵一般不超
过 25 岁,训练周期由 4 年调减为 2 年。1982 年,经保山军分区考核验收,训练成绩名列保山军分区
第一。保山军分区将昌宁县民兵训练经验在保山地区推广。1985 年,民兵军事训练调整为年度训练,
训练重点对象是民兵干部和专业技术兵。1990 年,昌宁县民兵训练基地建成投入使用。1991 ~ 1993 年,
重点开展政治理论、法律知识、护林防火知识、通信知识,训练指挥、射击等学习训练。1994 ~ 1995
年,代训预备役步兵。1997 ~ 1998 年,在湾甸、柯街、卡斯、勐统 4 个糖厂和柯街华侨农场训练、
考核民兵应急分队队列、投弹、步枪射击、单兵战术、捕俘拳和政治理论知识。1999 年,按照“训用
一致,分类施训,严格规范,注重实效,勤俭练兵”原则,以提高战斗力为标准,试行成建制训练。
1999 ~ 2005 年,成建制组织乡镇基干民兵、民兵专业技术分队、民兵应急分队集中训练,训练内容
主要有队列动作、单兵战术、射击、政治理论知识、投弹、通信、国防知识、消防知识、护林防火知
【 3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