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0 - 中共龙陵县委执政纪要2016
P. 110
中共龙陵县委执政纪要 /2016
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保护民族语言、文字、服饰、习俗等传统文化,优化院落布局,尊重生活习俗及
传统模式,顺应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建设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标志性公共建筑。挖
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弘扬农村生态文化。加快对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落文化
的抢救挖掘,加大对传统艺术、技艺、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弘扬
力度。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展现美好田园风
光,建设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乡村。
4加强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加强防洪排涝抗旱和农村消防安全设施建设,提高农村道路、供水排
水、供电和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以及火灾防控能力。严格执行抗震设防强制性建设标准规范,提高
农村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公共服务设施建筑质量。加强地质灾害、地震、山洪灾害监测预警
及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县级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及山洪灾害信息平台建设。
(二)着力推进环境整治
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大以 “四清、四改、两
拆”为重点的村庄整治行动,清垃圾、清淤泥、清杂物,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拆除破旧、遗弃、
危险、违章建筑物,拆除有碍交通和村容村貌的建筑物,实施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的基础设
施建设,着力整治脏、乱、差;加快实施村组道路硬化工程,积极筹备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大力实施
“绿化村庄”行动,利用乡土树种、本地花木对村庄路、渠、塘、院等进行绿化,保护古建筑文物、
特色民居、古树名木、成片林地和文化遗产,提升村庄生态质量,改善景观面貌,形成道路河道乔木
林、房前屋后瓜果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护村林的村庄绿化格局,森林覆盖率山区不低于
80%、半山区不低于 50%、坝区不低于 20%。以农村垃圾治理为重点,建立健全 “户分类、村收集、
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清运处理体系和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新一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强农村污
水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建设,抓好农村沟塘、河道的生态修复与综合治理。加快推进乡村路灯建设步
伐,全面提升农村亮化水平。开展畜禽养殖业专项治理行动,严格畜禽养殖业环境保护制度,鼓励畜
禽养殖户向规模化发展。广泛开发和利用沼气、节能灶、太阳能等农村新型能源,推进农作物秸秆露
天禁烧和综合利用。推进实施残膜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提高各行业用膜标准,推广厚地膜、可降解地
膜和实时揭膜技术。实施化肥农药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努力实现农药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巩固 “村村
通客车”成果,建立农村客运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农村物流网络。加大山体、土地综合整治,严厉打
击私挖滥采及擅自占用土地和非法采石取土等行为。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教育、社会保障、计划
生育、就业培训等服务体系,推进服务便民化、标准化。力争实现农村道路硬化村村通、村内通,美
丽宜居乡村村内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 70%,生活污水处理农户覆盖率不低于 30%,全部实现人
畜分离、厨卫入户;实现农膜循环利用,粪污无害化处理,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到 80%以
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85%以上。
(三)着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各乡镇要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要求,合理选择各具特色的村域经济
发展路子,积极创建 “充分就业行政村”,帮助农民创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围绕优势产业
(“两烟”、茶叶、甘蔗、黄山羊、生猪等)和特色产业 (石斛、中药材等),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力度,推进规模经营,打造特色产业村。每个美丽宜居乡村培育 1至 2个增收致富产业或产品。
2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平台,发展农业规模化、标
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
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森林食品生产。以农产品物流集团和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
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
3提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充分利用农村特色农业、山水资源、田园景观、地域文化和人文传
6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