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9 - 中共龙陵县委执政纪要2016
P. 109

重要决策


             化、卫生、就业培训和社会管理等服务体系健全,农民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乡风文明,过上现代
             文明安全新生活。
                  形成新环境。村寨生态环境保护明显加强,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垃圾、污水得到
             有效治理,村容整洁,生态良好,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实现新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明显进步,城乡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差距不断缩
             小,“三农”发展水平全面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三)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
             和监督权,着力解决群众反响最强烈、与群众利益关系最密切的问题。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坚持规划先行。以行政村为单元,以生态优先、景观优先、公建优先为准则,高标准、高起点地
             科学编制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划。注重与村庄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土地综
             合整治规划的充分衔接,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确保规划落地、项目顺利实施。
                  坚持注重特色。因村制宜、突出重点,结合自然地形,依托山水资源,精心设计载体,形成 “一
             景、一业、一貌、一品”,彰显村庄特色。注重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中丰富的生态
             理念,努力把创建村打造成为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教育示范基地。
                  坚持整合资源。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少数民族特
             色村寨、村容村貌整治、城乡环境提升行动等有机结合,通过项目带动、资源整合,共同推进美丽宜
             居乡村建设工作。
                  坚持城乡统筹。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带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基
             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覆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分层推进。根据各村的不同情况,合理确定建设目标和建设时序,分步实施、分类指导。注
             重沿路、沿江河湖溪及区域性连片环境整治,以点带面,串点成线,点、线、面统筹衔接,提升沿线
             景观整体效应。


                  二、主要任务

                  (一)着力推进村寨建设
                  1修编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划。一是突出前瞻性。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规划编制中,着眼长远,
             面向未来,充分体现农村特色,突出中心村和特色村建设。二是突出包容性。规划不能套用一个模式,
             不能搞千村一面,而要力求彰显个性,各具特色。要从村庄的地形地貌出发,依山顺水,不推山、不
             填塘,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农村社区。同时注意保护各种古迹和有价值的传统民居
             等文化遗产,做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三是突出和谐性。在编制村
             庄规划时充分征求当地农民意见,使规划编制的过程变成一个政府、专家和基层干部群众互动的过程,
             从而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群众的认同感。四是突出实用性。把实用性摆在突出位置,量力而
             行。按照 “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统筹考虑,使规划与村庄建
             设相结合,与调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商业网点及电力、水利、交通、电信等配套设施相结合。
                  2改善住房条件。按照 “政府引导、科学规划、连片推进,精准实施、突出特色”的原则,统筹
             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扶贫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加快农村住房条
             件改善。结合各地民族、地域和文化特色,搞好特色民居设计和推广,保护传统民居。村寨建设和改
             造倡导统规联建,村内基础设施积极推行民办公助、村民自建等方式。
                  3突出民族和田园特色。充分发掘和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古树名木及古建筑、民俗文化等
                                                                                                       5
                                                                                                    · 7 ·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