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8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278
云南生态年鉴 2017
Annual of Yunnan Ecology
产和自然遗产,具有地域或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 [J].武当学刊,1997(4):39-41.
化遗产,同样是他们乐于推介给旅游者的。因为 [3]苑利.进一步深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
采用的是对位营销,所以旅游者一般也还是“买 念的认识[J].河南社会科学,2008(1):21-23.
账”的 [2] 。因此旅游需求作为利益相关方,应被 [4]刘壮,牟延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
新的开发模式重视。 比较与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政府承担监督和法规制定,获得非物质文化 2008,34(5):183-187.
遗产的继承和发展;资本提供社会资源、金钱资 [5]张春丽,李星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研
源、人力资源,获得经济、社会利益:涉及民众提 究述论[J].中华文化论坛,2007(2):137-140.
供人力、文化呈现,获得经济、情感利益、文化传 [6]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
承;旅游需求刺激消费,消费促进非遗发展。在非 [J].西北民族研究,2005(1):130-139.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这四个利益相关者互相博 [7]李世涛.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
弈,获得平衡。GCPM模式运用辩证统一的观点, 本特点与性质[J].广西民族研究,2007(3):
让各个利益相关方达到良性互动,从而带来非物质 182-188.
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非遗保护的实际运行是多 [8]齐勇,李谦,苏道玉.当代文化视野下
方博弈的最终结果,这种博弈分析也是创建利益共 “非遗”资源的精神价值探讨[J].艺术百家,
享机制的基础。 2012(4):222-224.
从以往经验来看,许多民众对于外界资本开 [9]纪晓君.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评估体系研
发非遗项目有着各种抵触情绪,部分资本提供方在 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开发中也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对非遗资源关怀。 [10]高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法保护
这两种做法都将不利于整体GCPM模式的运营。必 立法模式选择[J].甘肃社会科学,2009(3):
须大力推进经营的多方参与,建立社区与政府、第 33-36.
三方资本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形成非遗保护通报 [11]甘明,刘光梓.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
制度、协商制度、公开制度并存的通道。政府和第 权保护法的可行性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
三方资本应定期组织涉及民众的座谈。听取各方对 (10):9-12.
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对不足之处应积极 [12]李志勇.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理
研究改进,调动非遗资源继承人的主人翁精神。 念初探——以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为例[J].东南文
从国家的大政方针来说,把握好文化生态建 化,2015(5):107-112.
设的问题,国家的公共文化政策就有了最基本的着 [13]魏爱霖.民俗类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
力点。生态文明的最终目的“是使人类发展得以持 产展示[J].中原文物,2011(4):101-103.
续”,人们保护文化遗产其实都为了保护人类的不 [14]孙梦阳,石美玉,易谨.非物质文化遗
朽的智慧和创造力。作为资源状态的非遗,它更多 产旅游开发利益平衡模型研究[J].商业研究,
是一种要素、方法、手段、能力与价值取向,是中 2015(9):171-178.
国文化建设和创造的不竭之源。人们既要充分保护 [15]张舸,魏琼.“静态”保护向“活态”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习人的生存和延续发 承的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的
展,也要密切关注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 互动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8):43-47.
和其动态的文化生活需求,尽可能地发挥人民大众 [16]王霄冰.文化记忆、传统创新与节日遗
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产保护[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1):
性,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中, 41-48.
在这一进程中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的。 [17]彭雪芳.苗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
调查——以贵州省台江县为例[J].青海民族研
参考文献: 究,2015,26(4):84-88.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 [18]胡颖.非遗保护视域中的永靖傩舞戏形
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态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4(1):181-184.
[2]詹正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19]刘永明.从建设生态文明角度审视非物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