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5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275
理论研究
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 的热点 [22] 。
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 生态文明建设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应包括文
约》还明确了非遗保护的意义,认为是“文化多样 化生态。文化生态是人类文化与其产生、发展的环
性的熔炉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境要素一起构成的复杂生态环境,它通过人的行为
在全球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的背景 方式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
下,中国政府也着手开展本国的遗产保护工程,在 的一个重要层面,保护那些日渐消亡的项目就是在
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政府抑或民间参与的热情与渗 保护人们的文化生态环境。没有了那些零散古老的
透的程度均逐年加深。2003年,中国成立了非物质 地方性记忆,也就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
文化保护小组以及专家委员会,展开尝试性的保护 所以,人们的非遗认识,要从前一阶段更多地从自
工作,并创立了多种多样的培训机构。在国务院和 然权利角度、文化战略角度、文化软实力角度解读
国家文化部门的科学商讨下,通过了有关非遗的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转变到更多地从可持续发展
件,这些文件对非遗的保护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 角度、生态文明建设角度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相关规定。并且中国申请上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 护。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弘
产国家名录,明确在国内创建国家级、省级、市级 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
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1] 。 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将产生积极
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的社会科学领域新 的作用。
的研究课题,国内有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建设生态文明
是从20世纪末开始的。詹正发从非物质文化的
特征方面探讨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
应该注意的问题 [2] 。学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
保护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理论 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方面主要通过多种角度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实现。因此,人们应该给以生态文明、生态文化一
概念 [3-5] 、性质 [6-7] 、价值 [8-9] 等内容并已构成 个上位文化的地位,肯定生态文明、生态文化对非
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实践研究主要涉及非物质 遗保护的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有利于
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 [10-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 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
馆 [1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14-15] ,非物质文 中华民族经历的漫长文明史,沉积的厚重文
化遗产节庆事件 [16] 等,还有针对具体的非物质文 化底蕴,是经受了历史检验与考验的,是对人类社
化遗产项目本身进行研究 [17-18] 。关于非物质文化 会实践和生活有重要指导作用的。非遗保护是生态
遗产保护的研究虽然不少,但是研究的实质内容 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层面,保护那些日渐消亡的项
良莠不齐,有研究意义的主题也是比较有限,而 目就是在保护人们的文化生态环境。没有了那些零
把生态文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作为研 散古老的地方性记忆,也就没有了可持续发展的生
究课题的学者较少 [19-20] ,该研究课题有待加强。 态文明。
生态文明,又称绿色文明,是以尊重自然规 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
律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 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例如
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 传统文化中倡导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与现今提
式为主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 倡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一
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发展形态 [21] 。有关生态 致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
文明建设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曾开门 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政治理念的提出,完全可以
见山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 与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
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国提出建设生态文 他们之间的融合,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
明以来,相关研究十分活跃,成果海量涌现,党的 明的建设,符合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
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文化生态
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部 建设
署,生态文明再次成为当前学术界及社会各方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藏着民族的文化基因、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