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6 - 云南生态年鉴2017
P. 276

云南生态年鉴 2017
                   Annual  of  Yunnan  Ecology

              精神特质、价值观念等,非遗保护事业已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为全国各省区市制定类似的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保                             法规提供了借鉴,对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产生了
              护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在于其内在文化价值的传承                             重要作用。2011年8月8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与弘扬。                                              护中心——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评价、鉴
                  文化生态建设关乎历史、现实与未来,关乎                           定、利用、保护和研究的文化保护机构,正式挂牌
              每一个人的美好生活,关乎国家、民族的伟大复                             成立,标志着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此有了
              兴。文化生态建设既是当务之急,又是一项永不竣                            正式的保护工作机构,也标志着云南省非物质文化
              工的工程。而非遗是承载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                            遗产保护工作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步
              要载体,传承保护培育涵养弘扬非遗所蕴含的文化                            调一致,迈上了一个新阶段。近年来,为加强保
              价值,用文化认同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护和传承工作,云南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全部纳
              这是非遗保护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入民族文化“百名人才”工程予以培养,计划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培育国民                           “十三五”期间,对传承人的传承项目进行重点扶
              生态素养                                              持,以项目带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民族文化
                  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建设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云南省文化厅日前公
              “五位一体”的新格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                            布,自2016年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
              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以独立篇章全面加以论                             目代表性传承人补助标准,由2011年的每人每年1
              述,公民的素养随之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问                             万元提升至每人每年2万元。
              题。然而中国目前公民的生态素养还有待提高。据                                 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印记,非遗更是一个
              新闻报道,在昆明市区红嘴鸥聚集地之一翠湖公                             民族的生活方式和身份象征。正如UNESCO《人类
              园,有一名男子抓住一只红嘴鸥进行拍照,周围的                            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所指出
              朋友忙着帮他拍照,笑得合不拢嘴!每年总会有这                            的:“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计其数
              类没素质的人出现。这种事情在目前的中国并不鲜                            的文化遗产形式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并受到文化标
              见,这说明公民生态素养培育还任重道远。非物质                            准化武力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人口外流,
              文化遗产中有许多生态文明传统具有教化价值,又                            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
              有许多需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进行改造的地                            云南省目前也处于现代化与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进程
              方,这正反两个方面,都能在公民生态素养培育方                            中,随着外来主流文化的影响和人口迁徙,本土非
              面发挥重要作用。                                          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遭受冲击。由于当代人审美趣味
                                                                和欣赏习惯的改变,一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非物
                  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质文化产品由于无法满足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审
                  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                           美需求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例如,傣剧、洞
              岭高原。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                            经音乐等面临的情况: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喜欢或从
              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                           事这些古老传统表演艺术了,加上大多数传统表演
              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                            艺术对学习者要求较高,如需有艺术天赋和长时间
              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的学习训练等,要学好这门技艺更是难度大且成本
              因此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特色鲜明、                            高,这就导致其很难找到合适的继承人。又例如,
              丰富多彩。                                             乌铜走银成了越来越多人争相订制的私人收藏,一
                  迄今,云南各级建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件民族手工刺绣品可以在国际市场上售价上万元,
              名录共8…590项。迪庆州与大理州纳入国家级民族                          但有价无市、作品形态单一仍然是困扰这些高精
              文化生态保护地区,另有56个地区纳入省级民族                            尖非遗项目的问题。且不说这些走向世界的非遗项
              文化生态保护区。云南现有5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                            目,民族医药、滇剧、民族传统歌舞这些曾经与老
              化遗产传承人,省级824个、州市级970个、县区级                         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非遗文化也被时代发展的大流
              1…850个。建立了4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馆                         冲进了“窄巷”,脱离生活、鲜为人知造成了传承
              等。云南是中国第一个通过立法程序进行传统文化                            困局,老一辈传承人艰难为生,新一辈年轻人也因
              保护的省份,2000年5月制定出《云南省民族民间                          不愿被困境束缚和拒绝传承,渐渐有非遗文化走入


            23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