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3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63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黔西寿佛寺万年台 又称“三楚宫戏楼”,位于城内解放路80号。清嘉庆六年(1801),
光绪十九年(1893)重建,原有后正殿及两厢,现已改建为学校(城关五小)教学楼和民房
(多为五小教师宿舍)。现占地面积为55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现存照壁与戏楼,照
壁面阔三间,通面阔15米,进深10米,通高19米,穿斗式歇山青瓦顶,翼角,现存建筑于2004
年修复。照壁砖石墙上方正中央有云龙透雕图案镶嵌于“三楚宫”字周围,下面三道石拱门两
边与门额处,均有门联和额题。戏楼为木结构,从戏台到屋面下构架全部布满各种手法雕刻而
成的精美图案,高浮雕人物、建筑、花草、瑞兽,传统戏文组雕(荆轲刺秦、杨广逼宫、刘谌
哭庙、三关折书)等图案。透雕盘龙,造型生动,雕工精湛。两边台柱上有楹联两副,其中一
副联:看来离合悲欢假笑啼中真面目,演出忠孝节义新声歌里旧衣冠。2006年,和武庙一起捆
绑申报,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威宁准提阁 位于草海文化路东南,清同治年间建,坐北向南,由前殿、两厢、正殿组
成四合院,占地面积约75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正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3.5米,进深
3间,通进深10米,穿斗式硬山青筒瓦顶。前殿面阔3间,通面阔12.3米,进深2间,通进深7.3
米,穿斗式硬山青筒瓦顶,因年久失修部分建筑已破损。
毕节杨家湾回龙阁 又称回龙寺,位于杨家湾杨箐大鱼塘,为明初征南明威将军、都指挥
使周必贤第四子周友铭所建。据清《毕节县志》记载:“回龙寺,在西里杨家湾大鱼塘,明时
所建。”该寺建筑宏伟,是当地望族周氏用于培植墓地风水的建筑,也是周氏祭祀先人和开办
塾馆培养子弟的场所。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回龙阁因年久破损复修。回龙阁复修后,在
阁旁建四棱碑,以记建阁经过和捐资族人名单。毕节解放初期,毕节县人民政府曾在回龙阁兴
办农中。1960年,倾圮。
大方万松书院遗址 位于城内书院街。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大定知府凌浩绘成书院图
纸,乾隆四十八年(1783)知府永福任内建成。计有木房1座,头门3间、仪门5间、斋房12间、
座房5间、齐房8间、左斋后厨房1间,头门外奎星阁1座。有永福署名的《万松书院勒石》。清
道光二十年(1840),知府王绪昆任内重修,更于东、西舍侧各添建伙房两间,并请大中丞嵩
公书额“读书明理”,王绪昆以“乐育群英”同揭于门楣以勉诸生,镌《重建万松书院记》。
清同治年间,书院毁于兵燹,迁考棚协署。光绪六年(1880)知府程荣寿改建于城东学宫右侧
(今大方一中处),主讲室5间,左设万松书院,右设文峰书院,东西斋房各3间,讲堂3间,
头门3间。光绪三十一年(1905),知府史鸾书与大定符瑞贞、孙仲瀛、王宝珩将万松书院旧
址修缮创办官立中学堂。后改办官立师范简易科,并附设高等小学堂。民国3年(1914)改办
学校至今。
六 寺 庙
威宁凤山寺 位于城东北飞凤山上,寺因山而得名。原名真武观,俗称上帝庙。据《重
修凤山寺碑记》载,寺始建于明代,坐北朝南,由正殿、左右配殿和前殿组成。清咸丰七年
2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