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65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毕节文庙 又称孔庙、夫子庙,位于毕节地区医院处。明隆庆六年(1572),毕节兵备道
沈离建。万历十八年(1590),改为青螺书院。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文庙迁于广惠路。
乾隆年间,知县凌均、董朱英曾多次维修、重建。民国时期,毕节男子小学、贵州省立毕节师
范学校先后在文庙办学。新中国成立后,文庙改建毕节地区医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门前
两架石牌坊,坊高3层,4柱3门。东坊中门上方刻着“金声”二字,西坊中门上方刻有“玉振”
二字。两坊中间是长约50米的红色门墙,墙上用青花碎瓷镶嵌“万仞宫墙”4个楷书大字,使
文庙显得孔庙威严雄壮。大墙东西各有一拱门,东为“礼门”,西称“义路”,但两门长期关
闭,据说是毕节未出过状元的缘故;在两拱门边立有高约1.5米、宽约40厘米石碑各一块,碑
上刻有“文武官员至此一律下马”。红墙东西辕门内是高大的木制牌坊,东坊上端刻有“德配
天地”四字,西坊刻有“道冠古今”四字。进入文庙,是一个广场,广场四周古柏参天。广场
的北端为一半圆形水池,曰“泮池”,上架小桥一座,桥栏板上雕龙画凤,装饰精细。沿石
阶而上是一平台,平台中央为4柱3门的“棂星门”,平台右侧建有“忠孝祠”,西侧建有“节
义祠”。站在平台上,仰望石阶上黄瓦翘檐的“大成门”威严雄壮,大成门两侧为青瓦砖墙的
“乡贤祠”“名宦祠”。沿石阶而上过大成门,就可看飞檐斗拱、黄色筒瓦的大成殿,殿内有8
根朱红色木柱,柱脚均有石雕石墩。大殿中央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牌位,两侧则供奉孟
子、曾子、颜子、思子等72贤人的牌位。自明清数百年来,毕节儒学文风大振,人才辈出,考
取举人、进士者人数,居全省之冠。
毕节城隍庙 位于城区北门广惠路与司法路连接地。建筑坐西向东,总长65.30米、宽
52.20米,占地约2900平方米。庙依山而建,前后落差高达11.43米,平面呈矩形二进院式布
局。由门楼、一进院南厢、北厢、正殿和二进院南厢、北厢、钟鼓楼及后殿共8个单体建筑
组成。城隍庙原名广惠寺,据乾隆《毕节县志》记载:广惠寺由明代毕节卫指挥柳楫始建。
清乾隆十五年(1750)知县凌均进行维修,二十二年(1757)知县董朱英改扩成现有规模,
并改名为城隍庙。据正殿北次间《大梁题记》载:正殿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岁次
己酉(辛亥)冬十二月吉日始建;南次间《大梁题记》载: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岁次
丁丑冬十二月望五继建;明间《大梁题记》载:□□毕节县知县刘大琮重建,后殿《大梁题
记》载:大清光绪丙午年(1906)巧月重建,及大清光绪丙午年(1906)孟秋上浣毂旦。民
国初年,蔡锷护国第一军朱德团指挥部曾在此办公。门楼《大梁题记》载:贵州高级法院第
五分院。毕节解放前,城隍庙为国民党贵州省毕节法院(分院)办公及住所;解放初期,毕
节军分区司令部进驻城隍庙,1951年3月毕节军分区四十七师撤离城隍庙。同时期,毕节地
区中级人民法院进驻城隍庙。1956年~1962年城隍庙为毕节公安大队办公场所。20世纪80年
代后期,毕节地区法院在城隍庙正殿办公,后为地区法院宿舍。2011年,被列为“五古”保
护修缮项目之一。
七星关武侯祠 位于毕节县杨家湾镇七星关古城,始建于唐代。自宋以降,历代名士凭
吊不绝,留下许多诗联、游记等珍贵的文史资料。清代,武侯祠渐成规模,瞻仰者甚众。据
《毕节县志》(乾隆志)记载:“武侯庙,在(毕节)城西90里七星关旁,明御史毛在建(毛
2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