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7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式硬山青筒瓦顶。后殿面阔3间,通面阔13.65米,进深3间,通进深11.2米,穿斗式硬山青筒瓦
顶。牌楼式山门,面阔22米,高7.5米。
威宁下坝清真寺 位于草海下坝,为威宁最早修建的清真寺之一。据下坝《马氏族谱》记
载,下坝早年所建清真寺,年久失修。康熙四十三年(1704),钦差总戍大掌教韩忠奉命镇守
威宁,军政之暇,莅临下坝,大骤教人而拜之。见清真寺荒烟蔓草,瓦砾遍地,遂经筹措,鸿
工庀材,期年而重建明经楼、训圣堂、教拜楼,使栋宇辉煌。年湮日久,几遭损坏。民国20年
(1931),当地回民集资,由马遵鸣、马遵伏经手修复。时任威宁县长提议设学校于内以教育
子弟,其后该清真寺一直为学校所使用。现存建筑由朝真殿、教拜楼及左右两厢构成一封闭式
四合院,占地490余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朝真殿为正殿,面阔3间,前带廊,通面阔12间,
廊深2米,明间设隔扇门,次间装方格窗。教拜楼为前殿,面阔3间,通面阔12米,通进深7.5
米,明间设两扇大门,门两侧及次间均装方格窗。左右两厢各面阔3间,通面阔10.7米,通进深6
米。现左厢为阿訇住,右厢仍为学校使用。
威宁嘎利清真寺 位于麻乍镇嘎利,乾隆十九年(1754)建。坐西向东,占地1200平方
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由正殿、两厢、前殿组成四合院,正殿面阔5间,为石木结构,青瓦
顶,两厢面阔3间,为土木结构,二层,前殿面阔3间,土木结构。
威宁岩格箐清真寺 位于麻乍镇岩格箐。据清真寺碑记载:该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
(1368~1398),坐西向东。清康熙末重修,为四柱板壁瓦房3间,后几经拆建,于2008年重
修为现样,具有阿拉伯风格。占地约260平方米。寺后有古树四棵,树龄在600年左右,为当地
名胜。
赫章葛布教堂 位于辅处乡葛布。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英国传教士党居仁号召教徒
献工献料筑,次年建成。木瓦结构,4厅,面阔30米,宽10.3米,高8米,两端设小间,中间为大
间,可容千人。大厅内备长条木凳百余,毁于火。次年重建,改砖木结构,大小如前。民国6年
(1917),增建传教士宿舍1幢,西式砖木结构楼房,砖墙为双层。1968年,教堂大厅被拆除,
保留宿舍。1985年,县政府拨款2万元重建教堂大厅,内设讲道台1座,长宽各4米,连接道台有
一长5米的木栅栏回廊。厅内备长条木凳数十,供传教士和信徒做礼拜之用。
织金关帝庙 位于城南路南段北侧。清初建,原址在州署(今县政府驻地)侧,康熙四
年(1665),知府刘勇移建于南关外。康熙二十八年(1689)、乾隆五十八年(1793)、道光
二十一年(1841)重修。坐东向西。由前殿、月台、后殿、左右厢房组成。占地约980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650平方米。前殿面阔5间,通面阔21.15米,进深6间,通进深11.61米。抬梁穿斗混
合结构悬山顶。前后带廊,深1.98米。隔扇门窗。月台长13.85米,宽6.92米,高0.65米,正中用
正方形石块斜铺,左右铺方形,前、左、右用大理石镶边。台前左右两旁透雕双狮。
金沙都佛寺 位于官田乡新河下坝,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建。坐东南向西北,穿斗式
木结构建筑。面阔4间,面阔15.6米,进深6米。以石刻山门为寺院大门,主殿面阔现存4间,分
明间、两次间、右梢间,右梢间现为火房。殿内有佛像共计16尊,建筑构件上有彩绘等,主殿
内壁上写有“打倒日本”的标语,应为当年红军活动所留。
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