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6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17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原先,“铃铛舞”在做大斋的第二天表演,由各亲戚家所带的舞队以火塘为中心,依秩按
逆时针方向进行。整个祭场通宵燃着火把,歌舞达旦。“铃铛舞”无音乐伴奏,主要凭借舞者
手中有节奏地摇响的铃铛声统一动作,载歌载舞。数十名舞者手持铃铛摇动,发出统一的节奏
鲜明的清脆响声,同时高歌祭祀歌“恳也漏”,豪放粗犷,气氛雄浑悲壮。也有唢呐、锣鼓间
隙欢奏和敲击,但不直接为舞蹈伴奏。
“铃铛舞”是理解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通过歌
舞表达他们对亡灵的祭祀。“铃铛舞”也为了解彝族的信仰、礼仪、丧葬习俗提供了鲜活的版
本。彝族人民认为老人去世是人生的必然归宿,故将祭祀活动当作“白喜”操办,跳一场“恳
合呗”,唱一曲“恳也漏”,祭奠逝者,慰藉生者。
传统“恳合呗”只在斋祭时跳,且仅限男性舞蹈。其后,突破传统,女子也加入其中歌
舞;且场合不限,节庆或农闲时候,皆可男女群聚乘兴执铃且歌且舞。
“铃铛舞”保留着较完整的原始风貌,对研究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和舞蹈均有重要
价值。
彝族火把节 彝族十月太
阳历中的节日。其源起在境内
不同地方有不同传说,活动方
式亦有别。
赫章县彝族火把节,彝语
称“朵扔吉”。彝族历法中记
载,每年五月初五,南方火星
之神开始飘弋,六月初五降临
大地。火星之神降临会出现火
灾,故六月二十四日傍晚,彝
族布摩即用一根麻线捆吊一个
彝族火把节
象征宇宙的鸡蛋,在村寨中挨
家逐户念诵经咒,收拾失散火种。人们从火炉中点燃火把,从门底递出,再出门举起火把,跟
在布摩后面走出村寨。到达预定地点,绕场3周,布摩即在地上挖一小土坑(或用小坛)放蛋入
内,将所有火把投在上面,用水浇灭,念咒掩埋,表示已把失散火种全收归于宇宙。待布摩祭
祀火神后,众人再取新火种依原路返回,从门上方接回炉中,并从炉中点燃火把,又聚集到村
外事先已准备好的柴堆上,燃起熊熊篝火,欢歌跳舞。
大方彝族火把节,是彝族十月太阳历的第二个星回节。传说,彝家从游牧转为农耕后,在
定居的地方垦荒辟土,种植庄稼,获得好收成。天王恩休古兹获悉后,就派大神斯热阿比下来
收赋税。彝家认为庄稼是自己辛勤耕种出来的,并非天王恩赐,天王没有理由收赋税,因此,
拒不缴纳。彝家大力士阿提巴拉武艺高强,将天神打败。天王收不到赋税,就撒下大批天马
(蝗虫)来吃庄稼。阿提巴拉又带领彝家砍来松枝柴草,点起火把,将天马烧死,保护了庄
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