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5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175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角、具有“髽首”和《山海经·大南荒经》所载“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的“族徽”标
            致的黑色高髻,显得雍容华贵,被西方学者称为是有“殿下气质的民族”。

                 箐苗服饰女装,主要分刺绣、蜡染两种,成衣形式为全刺绣和刺绣、蜡染相间两种。其中
            全刺绣服饰手工精巧,技艺精湛,手法多样,花样精美,大方、古朴而艳丽。

                 纳雍箐苗服饰成衣全以自己种植的苎麻,经栽种、刈割、锤打、揉搓、洗、纺、织、染等
            多道工序成布,再在布上挑花刺绣。全刺绣服饰以黑色面料为底,以蓝色、水红色、橙黄色配

            以其他颜色花线刺绣。刺绣手法有数纱绣、剪纸绣、编织绣、蜡染绣、拼贴绣、卷纱绣、滚
            绣、盘绣等多种多样。技艺有明挑(即正面挑,反面看)、暗挑(即反面挑,正面看)。图案
            造型质朴,美观,富有寓意。花纹图案繁简相宜,疏密有间。最具特色的花纹是蕴含文化意味

            的刺绣文字,如:卌(龙),※(蝶),×(叉),乙~(钩),N(弯),e(虫),田(量
            具),    χ  (转子),?(拐爪),∽S(挂钩),卍(筛、车、旋、水虫),∽≌(江、河、

            水),♀(人)……这些刺绣文字,形、音、义俱全。一块绣片,融入众多刺绣文字,使服饰
            图案艺术成为“无字史书”。
                 纳雍箐苗服饰花纹复杂奇特,且所有服饰没有一件是相同的。花样图案古朴,花纹多呈对

            称型,或十字对称,或四角对称,或棱形对称,也有单个图案独立存在者。有象形、写意多种
            手法,图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载有远古历史的信息,也有现代生活的影子。同其他支系的苗

            族一样,纳雍箐苗服饰上有祖先生活过的田园山川。裙子上有两条明显的代表黄河、长江的空
            白图案。

                 纳雍箐苗服饰刺绣手法多样,技术含量高。挑花时先用线勾出轮廓,再按图案隔一根纱或
            几根纱插针,而且多为背面挑,正面看。花纹多呈几何图形,常是几朵不同纹样的小花拼成

            一朵大花,外套棱形方格。以布的经纬纱交叉呈“十”字形为坐标,对角插针为“                                                   χ  ”形或
            “一”字形,称平挑花。挑花的两根平行线必须加挑若干个方格,方格代表祖先原来居住的田
            园。基础花纹还有圆形、半圆形、葫芦、圆勾、圆勾藤串、S形花瓣、旋涡、小圆圈、梯形等。

            成品花纹有疏有密,花簇有繁有简,互相辉映,典雅美观。
                 纳雍箐苗服饰工艺繁复而精美,故完成一件成衣往往需要3~5年。

                 纳雍箐苗在全国苗族100多个支系中人数最少,生存环境最原始,因此,原生态的习俗保存
            完好,其刺绣服饰是所有苗族支系中服饰保存最完整的一支,含载的历史信息最齐全,且至今
            还尚此习俗。苗族是一个无字的民族。苗族服饰是记载苗族历史的活史书。纳雍箐苗一件完整

            的服饰,堪称苗族历史的陈列馆,穿在身上的诗史,随身携带的历史档案库,是中国服饰史上
            的活化石。

                 赫章县彝族“铃铛舞” 俗称“跳脚”,彝语称“恳合呗”,意为“向灵体告别,一起来
            唱歌、跳舞”,是彝族人民祭奠亡灵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西南彝志·论歌舞的起源》载:

            “斋场四面八方……巧舞者手执小铃而舞”,表明《铃铛舞》是远古年代就流行在彝族的斋祭
            场中的一种舞蹈。至现代,主要流传区域为赫章县珠市乡,财神镇、雉街乡、河镇乡、双坪
            乡、安乐乡等乡镇也有流传。



                                                                                                           310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