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7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177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稼。从此便有了火把节。每逢火把节到来,彝家都要高举火把游山,以驱逐野兽,扫除虫害,
保护庄稼,夺取粮食丰收。
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六日,是大方彝族的火把节。火把节主要在响水乡和百纳
乡、凤山乡举行。是时,彝家男女穿上节日盛装,于傍晚时分,点燃事先准备好的以麻秆、竹
篙、桦树皮或以旧布裹扎浇油而成的各种火把,同时把装上杜鹃老树皮、柏树叶、荞子等磨成
的干粉的袋子挂在身上,左手擎火把,右手握粉末,只等头人一声呼唤,便各自将粉末频频撒
向火焰,使之爆发出阵阵粉火;同时结队而出,绕屋3周,“驱瘟神”“送魔鬼”。再到自家的
田间地块去“驱魔鬼”,逐虫害。而后,从田间走向小路,渐渐汇合成人流,形成条条大龙向
青山头走去。一路高声呐喊,呼啸应和,山鸣谷应,十分热闹。人们走向田间的同时,山头上
已有寨老点燃熊熊篝火,为火龙指明方向。人们走上山头,高举火把围着篝火边跳边唱。待到
手中的火把待燃尽之时,将余下的火把投入篝火堆中,助燃篝火。而后弹月琴,喝咂酒,对唱
山歌,玩乐通宵。兴犹未尽者,还要开展拔河、摔跤、打秋千等活动,尽情欢乐。
威宁自治县彝族古傩戏“撮泰吉” 是仅存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戛寨的一
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撮泰吉”为彝语,多数研究者认为,“撮”意为“人”,“泰”意为
“变化”,“吉”意为“游戏,玩耍”,三字相连,可译为“人类演变的戏”“人类变化的
戏”,简称“变人戏”。也有研究者认为,“撮泰”是一个彝语古词,意为“猿人”,因而
“撮泰吉”就是“猿人戏”。
“撮泰吉”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出。其演出多在夜晚进行。演出通常由10~17人参
演,3人演狮子,2人扮牛,2人击打锣鼓,4人打灯笼火把,6人扮不同角色。角色为:
惹戛阿布,意为山林老人或山神,2000岁,是自然神与智慧的化身,不戴面具,用正常
人语调说话;青布包头,用玉米棒插于头上,表示金角,象征古老;戴细绳或麦草制作的假
须,象征长寿;戴用两个生鸡蛋壳捆束而成的眼镜,象征透视混沌。扮演者多为世袭,一般
不能改变。
阿布摩,意为老爷爷,1700岁,戴白须面具。其面具宽大而厚重,画横波浪白纹饰,以黑
巾包头呈圆锥状,象征苍老。
阿达姆,意为老婆婆、老奶奶,1500岁,是阿布摩的配偶。戴无须面具,面具略呈圆盘脸
状,上端画螺旋形白线纹,脸庞部位画下斜波浪白纹饰,用黑布包头为圆锥状,初上场时背婴
儿阿安。
麻洪摩,意为苗族老人,男性,1200岁,戴黑须面具,画直式波浪白纹饰。
嘿布,汉族老人,1000岁,戴兔唇面具。
阿安,意为小娃娃,是阿布摩和阿达姆之子,戴无须白色纹饰小面具,在正戏下半场方才
入场。
戴面具的演员,要以白布带缠腿,以白布带搭肩交叉于腰间,象征裸体。
“撮泰吉”表演分为祭祀、耕作、喜庆、扫寨4个部分。第一部分祭祀,演出者作猿猴步
态,由阿布摩领头跟随狮子和牛之后出场,手拄棍棒,发猿猴似的叫声,绕场一周后,向天
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