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8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178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地、山神、谷神、祖先祭拜。第二部分耕作,是“撮泰吉”的主体内容,表演买牛、驯牛、整
              地、选种、播种、收割、脱粒、贮藏过程,劳动间歇,嘿布挑逗阿达姆与之交媾,阿布摩发现

              后打走嘿布,与阿达姆交媾。第三部分喜庆,演狮子舞,庆祝丰收。第四部分扫寨,即“扫大
              星”,于正月十五日表演。表演者走村串寨,扫除灾难和瘟疫,祝愿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每

              到一家,都要坐到火塘边念一段吉祥祝词,并向主人索要一个鸡蛋,走时从柴房4角扯一束草。
              之后,到寨边路口,把3个鸡蛋埋入土中,点燃茅草,将其余鸡蛋煮熟分食,口中念育“火星走

              了,火星走了”。
                   “撮泰吉”是至今还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俗傩戏,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
              “人类的祖宗戏”。这种原始艺术,对戏剧发生学和艺术形态学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戏

              中关于生产、生活的表演,对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的研究,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纳雍县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原名“地龙滚荆”,苗语“子落夺”。是纳雍县珠场乡一

              带苗族世代相传的芦笙舞蹈。舞蹈反映远古时期苗族同胞在迁徙过程中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的
              艰难历程,体现了苗族同胞不畏艰险、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舞蹈一般由6~8人组
              合而舞。舞者手执6管芦笙,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绣花白褂,脚穿麻耳草鞋。早期表演时,将6

              支长约0.3米的木制双刃尖刀刀尖朝上插在地上,围成1平方米许圆圈,象形荆丛。舞者手捧芦
              笙,一边吹奏,一边跳跃翻滚,舞至高潮时,舞者仰身至身躯似弓形,头下至圈内着地,脚在

              圈外,一边吹奏芦笙,一边以头作轴心,移动双脚,回环旋转翻滚,身躯不近刀刃。若地上用
              6对碗底相对叠放的碗摆放,碗中盛满清水,舞者表演完毕,碗中之水不外溢一滴。1983年端

              阳节,猪场乡雷打岩村的几个苗族青年在“地龙滚荆”的基础上,充实“蜻蜓点水”(苗语
              “古东林”)、“骏马奔驰”(苗语“朝古”)、“打场”(苗语“飞冷枯”)等其他芦笙舞

              的动作和技巧,编为一套完整的舞蹈,取名“滚山珠”,在当地神仙坡民族节日集会上表演,
              博得赞赏。之后,在演出中不断加工提炼,
              又加上“二人立”“三人立”“双飞燕”等

              舞蹈造型,并借鉴杂技、京剧和其他舞蹈表
              演技巧,新增侧射翻、前后空翻、“上三

              人”“上四人”等高难度舞蹈造型和动作,
              使“滚山珠”越益完美,成为苗族芦笙舞中
              的奇葩。1984年,苗族少年王景全以“滚山

              珠”参加全国少年儿童业余歌舞、学校木偶
              剧比赛,摘取桂冠。1989年后,“滚山珠”

              表演队先后到广州参加羊城中华博览会演、
              赴香港参加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表演,参加北

              京亚运会艺术节演出,赴挪威、荷兰、比利
              时、丹麦和加拿大演出,均博得赞誉。                                          纳雍县苗族芦笙舞“滚山珠”





            311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