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3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八)
P. 173
第二十四篇 文 化
第一苗寨(龙场地委),苗族的“阿署”祝酒,苗族口碑文化体系,苗族各支系及大姓历史根
源,苗族儿童歌谣体系,苗族芦笙语体系,苗族历法的来历,苗族宗教文化体系,彝族古迹体
系,彝汉文碑刻体系,彝族历史文化体系,十二曾纪日集场,苗族乐器体系,苗族游方系列,
苗族婚丧嫁娶习俗系列,苗族饮食文化,苗族狩猎习俗,彝族古迹体系。
威宁自治县(25项)
彝族源流,苗族古歌,彝族铃铛舞,苗族迁徙舞,苗族芦笙舞,中水桐鼓舞,苗族迁徙古
歌,布依情歌,彝族情歌,马摆山歌,彝族月琴调,彝族唢呐调,苗族芦笙调,荞酥传统制作
工艺,火腿传统制作工艺,苗族蜡染,布依族服饰制作工艺,回族剪纸、刺绣工艺,彝族服饰
制作工艺,彝族年,回族“开斋节”,苗族花山节,布依族“蚂螂节”,彝族民间画,布依族
“赶嘎”。
赫章县(21项)
彝族歌舞阿西里西,苗族酒礼舞,彝族酒礼歌,彝族撒麻舞,苗族古歌,彝族傩戏撮泰
锦,苗族服饰工艺,彝族服饰工艺,乌蒙马鞍,龙角酒器,织布工艺,漆艺,芦笙唢呐制作工
艺,苗族蜡染工艺,方国志书《恒述数》,君专谱牒书《主摩菜述》,教化书《努额数》,历
法书《历咪数》,艺文志书《凯米数》,通书《喳数》,歌韵《曲谷》。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大方漆器传统制作工艺 大方县生漆资源丰富,质量优异,是全国六大产漆县之一。“方
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动虎斑色,提起钓鱼钩”就是大方漆质地优良的写照。大方漆器,
历史悠久,东汉年间(25~220),彝族同胞就以优质生漆涂髹皮胄、马鞍、箭筒等器物。进而
以水牛皮为胎坯,用色调漆涂髹,制成茶、酒革器。明洪武年间(1368~1398),时属贵州宣慰
司的今大方境域的漆器工艺大有提高,形成一套以皮胎漆器为主的漆器制作工艺,胎料用牛、
马、羊皮,灰地、漆地工艺更为完善,装饰有镂嵌填漆等技法,增多奇禽异兽纹样,器形品种
也有增加,并有了木胎制品。清代,大定(今大方)漆器更为兴盛,贵州《乾隆通志》载:
“黔之革器以大定为最佳。”大定皮胎漆器即以其独特的工艺而与北京雕漆、山西云雕、甘肃
填彩、四川推光雕漆、福州脱胎漆齐名,并独创具有深浅变化自然、淡雅含蓄、古朴别致艺术
风格的隐纹装饰技法。清道光年间,大定城内漆器家庭作坊遍布大街小巷,从业人员800余人,
有“漆半城”之称。道光六年(1826),漆器朝珠盒、朝帽盒、凤冠霞帔盒、满汉全席全套餐
具、皮胎朱地描金葫芦被选为入朝贡品,其中皮胎朱地描金葫芦制作精巧,彩绘煌煌,作为精
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民国4年(1915),在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博览会上,大定漆器与扬州漆
器双双获奖。
大方漆器生产有制漆、胎坯、灰地、漆地、装饰5大工艺。制漆,有制作朱色、黄色及赤、
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