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9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69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源栽培,2005年达550亩,兼有科研和基地生产性质。
制药工业 2001年2月,国家《药品管理办法》公布实施,规定对制药企业强制施行药品生
产质量管理规范(CMP)改造。9家制药企业,搬迁外地1家,自行淘汰5家,现有贵州世禧制药
有限公司,贵州省海盾生物有限公司,毕节地区中药饮片厂。由原毕节地区制药厂改建的贵州
世禧制药有限公司,CMP改造已于2003年通过国家认证,被评为贵州省高新技术企业。
八 科技扶贫
科技项目计划中列入扶贫性项目 1.软科学研究项目。1987~1988年,毕节地区行署经济
研究室承担毕节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含毕节地情、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结构改造、贫困根
源、战略目标、实施步骤、农业生态环境、粮食、人口、智力开发、资金等10个子课题。采取
层次分析法研究6个贫困县的调查资料找出: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差;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业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交通闭塞;工业基础薄弱等根源,形成“贫困综合症”,提出综合治
理,治本脱贫的战略目标。为中共毕节地委、毕节地区行署采纳实施。1989年分别获地区和省
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二等奖。1990~1991年,地区行署贫困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承担“毕节极
贫地区现状及脱贫政策探讨”项目,通过调查大方县毛栗乡、织金县大方寨乡和威宁自治县石
门坎乡等极贫困乡,收集近1.5万个变量数据,作统计分析,找出极贫地区发展中带规律性的
特征及极贫原因。从制订发展规划,强化政府干预职能、改造现有传统产业、改革扶贫投资方
向、全方位扶贫、控制人口增长及提高人口素质、深化农村改革方面,提出加快极贫地区经济
发展的对策。1994~1996年,地区科技局、科技情报研究所合作,进行毕节地区贫困成因及类
型研究、毕节地区科技扶贫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通过调查,根据贫困成因,分为封闭贫困型和
资源贫困型两个基本类型,将少数民族聚居区单列为特殊贫困型,并针对各类型提出脱贫对策。
1986后科技扶贫有工程推广型、项目覆盖型、基地辐射型、产业带动型、市场扩散型5种模式。科
技扶贫的运行机制归为政府推动、科技主动、部门协动、政策鼓动、效益驱动的社会联动机制;
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各涉农、支农科技事业单位、广大科技人员投入到科技扶贫工作中,收到显
著成效。两次研究报告,均由省科技厅收编入《贵州省科技扶贫典型调查及专题研究》中。
2.硬科学研究项目。1986~2005年,地区新上科技计划项目517项,三分之一为面向农村、
农业和农民进行示范与应用项目。有的项目在签订技术合同时,对示范应用面积、效益、培训
人数、脱贫人数都有具体要求。1989~1990年,地区烟办承担毕节地区西部优质烟生产技术开
发,在威宁县中水区、大街区、观风海区,赫章县可乐区、恒底区,纳雍县姑开区、治昆区实
施。海拔1600~2300米,原属烤烟生产的次适宜和不适宜区,采用营养缽假植移栽和地膜覆盖
栽培的规范化技术为突破口,两年种植10.44万亩,平均亩产128.6千克,总产值4003.8万元,创
税收1600万元;共培训烟农12万人次,发展种烟科技示范户200多户,150人被评上农民技术职
称,近万户4万多人种烟脱贫。1989~1991年,地区牧科所承担的马头山羊繁殖推广选赫章县古
达区石板河苗族自治乡作推广点。课题组长期驻点,发展100户养羊科技示范户,每户养羊30
只,出栏率超60%;1988年全乡养羊不到2000只,1992年发展到5000多只,马头山羊的比例从
2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