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5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65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分,金沙县城东北发生4.2级地震,地区科委和地震台8点向地委、行署汇报后,即携带仪器赶
            往金沙,下午在城关开始近距离监测。贵州省科委、地震办公室,六盘水市地震台、威宁地震

            台相继派员赶往金沙。这次地震,县城多处房屋裂开,人心恐慌,谣言四起。地震人员通过调
            查,收集前兆资料,和监测资料分析,得出金沙在近期内不可能发生大震的结论,并广泛向群
            众宣传。1990年以来,发生4级以上地震,均在威宁县境,1994年6月29日4.3级,1995年7月28日

            4.1级,1996年11月10日4.3级,1997年11月22日4.2级,2003年12月21日4.5级。2009年1月17日,
            4.5级,3月22日,4.7级,9月7日,5.7级,与威宁相邻的云南省鲁甸,2003年11月15日发生5.1
            级;2005年下半年,云南省巧家发生5.4级,昭通发生4.4级,均波及威宁。每次地震,地区科技

            局和毕节地震台均派人员赶往震区,考察震情与震灾现场后,写出报告,使各级政府知情,安
            定社会,稳定人心。
                 地震科研与预报 1980年,地区地震办公室运用历史资料,研究威宁地带的地震特征,通

            过分析该地带的地震强度、活动强度的变化规律,得出威宁东部表现为主震型,西部表现为震
            群型;且地震应变和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有明显周期性的结论。此研究在贵州地震趋势会商会

            上受到好评,是年,获地区科技成果四等奖。1985年,威宁地震台通过气象因素与已发生地震
            关系的分析,发现降水量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受到西南地区同行的重视。毕节台试用拉格朗日
            定律、灰色理论、气温、气压、降水量、地下水等理论和环境因子,进行地震预测,经多年探

            索,其预报质量逐步提高。2005年5月,毕节台利用自己编制的软件,分析近一年的气象因素,
            撰写《贵州西北部2005年下半年地震趋势研究报告》,认为这个时段内地震活动水平有所上
            升,发生4.7~5.4级地震的可能性较大,重点危险区为北纬25.9~27.5度,东经102.5~104度,在

            省地震局召开的地震趋势会商会上受到好评。2005年下半年,云南巧家发生5.4级地震,云南昭
            通发生4.4级地震,波及威宁。
                 地震工作协作 1976年7月、1984年3月,威宁地震频繁,地区科技局邀请毗邻地市地震台人

            员赴威宁会商;本地区周边地区发生地震时,毕节地震台应邀请前往考察。80年代,毕节台与昭
            通台、曲靖台达成共识,长期交替监测资料;1995年以来,毕节台可直接利用昭通地区地震局网
            上资料。1983毕节地区科委与四川省、云南省地震局协商,四川局同意帮助毕节地区购进所需地

            震仪器设备;云南局同意为毕节地区培训工作人员,毕节台的地震监测资料每年都参加云南省
            地方台评比,获奖年份由地区科委比照云南省的奖励办法进行奖励。1985年7月,毕节地区科
            委与六盘水市科委协商,签订建立黔西地震协作区协议,时间4年,决定毕节、威宁和六盘水

            市地震台实行地震资料、前兆资料共用;专用器材互相调剂;合作编辑黔西地震目录,对4级
            以上地震共同到震区考察,对重大异常进行核实。1989年,双方再签订至1994年的协作协议。

            1992年,协作组出版《黔西1308~1990年地震目录》,填补贵州省现代地震科学研究的空白。
            1993年,分别获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二等奖。9年间,还编辑《黔西北地震协
            作区震情简报》50多期,召开震情会商会12次,组织地震地质灾情现场考察15次。
                 地裂、滑坡考察 1975年7月9日晚,毕节县何官屯石板井生产队滑坡,滑坡6.27平方米,死

            亡11人。1979年9月2日,威宁县么站区潘家岩生产队滑坡,滑坡12万平方米,13户住房倒塌。
            1983年8月,威宁县黑泥乡发生一系列滑坡,遍及7个生产大队,近200亩农作物损失殆尽。1985



                                                                                                           269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