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0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7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6%提高到50%;课题组在全乡开展家畜疫病防治,生猪发病率从入村前的30%以上降到10%以
              下,一部分农民脱贫,在赫章县产生很好的影响。织金县科委承担的竹荪人工栽培技术项目,

              成为织金县农村的新产业,至1995年,有1.5万多户7万多人,种竹荪脱贫。2003年,省科技厅委
              派科技特派员赴大方,经调查后,地区科技计划列入黔西北山区夏秋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产业化
              开发项目,省农科院承担,在大方县7个乡镇实施,2005年有1311个村民组1.2万多户种植夏秋反

              季节蔬菜4.5万亩,带动3.5万多亩,平均每亩纯收入1200多元。相当一部分村民组居住在高坡山
              地,气候温凉,属贫困村寨,发展夏秋反季节蔬菜,开发出一条脱贫新途径。2001~2005年,
              科技管理部门与有关事业单位合作,结合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项目,在贫困乡村办培训班80期,

              培训10.95万人次,科技计划内许多项目的实施,都取得实施一个项目,培训一批人才,开发一
              项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显著成效。
                   科研所深入贫困乡办科技扶贫样板 1989~1991年,地区农科所到纳雍县姑开区凹梳乡苗

              族彝族乡蹲点,办科技扶贫样板。以玉米杂交种毕单3号,小麦毕麦13、26号,烤烟NC82等良种
              及其高产栽培技术配套推广,同时进行耕制改革。3年培训2900人次,乡、村民科技意识提高,

              1988年姑开区只种杂交玉米几十亩,1991年凹梳乡基本普及,累计玉米增产90万千克;小麦从
              1.4万千克上升到2.5万千克,烤烟有较好的发展,为解决农民的温饱作出贡献。同时带动姑开
              区的科技兴农,1991年种杂交玉米1万多亩。1995~1998年,地区科技局组织地区农科所、牧科

              所,到织金县实兴乡驻点进行科技扶贫。1994年,该乡1.66万人,贫困人口占59.2%,少数民族
              占55%。工作组采取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强培训,增强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
              劳动者素质;推广玉米毕单3号、织金1号、水稻毕粳37号、小麦毕麦10号、毕麦11号等良种及

              丰产栽培技术,普及率提高到70%;推广贵州黑山羊、生猪经济杂交、乌蒙乌骨鸡、黄牛改良
              及规模饲养,发展养畜科技示范户405户。1998年与1994年比较,全乡农业总产值增30.2%,其
              中畜牧业产值的比重从16.2%增加到28.9%;农业纯收入增103.6%,人均占有粮食387千克,增长

              47.2%;农民人均纯收入1025元,增82.1%;贫困人口从9768人减少到3912人,下降59.9%。
                   地区科技局施行科技扶贫 1994年,地区科技局决定在纳雍县寨乐乡进行科技扶贫。当年
              组织工作组到寨乐进行调研,与乡党委政府制订扶贫计划,开展工作;1995~1997年,经组织

              部门同意,科技局派一位同志兼任该乡党委副书记。全乡3827亩稻田,推广毕粳37号和旱育稀
              植技术,2.09万亩旱地,推广毕单3号、毕单4号玉米杂交种,毕麦10号、毕麦11号小麦良种,
              扩大烤烟种植面积,推广NC82、K326良种和半株式烘烤技术,发展绿肥、发展麦肥烟、麦肥包

              分带轮作两熟制;养殖业主要抓杂交生猪饲养。科技局工作组与乡党委和乡政府领导协同,大
              力抓技术培训,在各村民组发展科技示范户,通过示范,以上各项实用技术基本普及。1994年

              前,乡财政收入未超过30万元,1996年起,超过100万元。大烂坝村民组,位于山顶,村民均为
              苗族,多为文盲,粮食不够吃,用钱靠春耕和三秋季节下山做临时工,饲养牲畜人家也少,属
              极贫村民组。1995~1996年,在当地推广地膜覆盖杂交玉米栽培技术,粮食成倍增长,出现一
              些农户贮藏粮食困难的局面。该组有40多名适龄入学儿童均未入学,地区科技局与教育部门、

              乡政府协商,在大烂坝创办一所小学,并由科技局全体同志资助第一期入学儿童到小学毕业,
              此事在苗族中引起较大的震动。



            270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