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5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35
第二十二篇 教育 科学研究
800多个项目,课题组成员3000多人次,执行科研课题,促进科技人员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水
平提高。
区域科技示范与科技创先计划 1.星火技术密集试验区。1986年,国家科委提出星火计划,
重点是把先进实用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农村,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要求选择小型的、
专业化的、现代化的、高效益的技术,收到投资少、见效快、应用面广的效果。1987年,地区
科委与金沙、赫章县科委通过调研,提出金沙县安底星火技术密集试验区、赫章县妈姑星火技
术密集试验区的可行性报告。1989年2月,省科委批准两个试验区列为省星火技术密集试验区;
是年4月,国家科委批准将安底列为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试验区。安底星火技术密集试验区,覆
盖安底区全境。1989~1991年,试验区普及20多项实用技术,1991年与1988年比较,工农业总
产值增30.3%,粮食增85.9%,人均粮食增74.2%,油菜籽总产增41.4%,畜牧业产值增57.2%,乡
镇企业产值增80.6%,林灌覆盖率从19.8%上升到38.9%,人均纯收入增52.9%,人口自然增长率
由8.58‰下降为5.92‰。形成以种植业为主,农林牧协调发展的格局。乡镇企业的发展,传统的
农村经济开始发生变化,试验区内经济、科技得到有机结合,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走出一条依
靠科技进步发展农村经济的道路。1990年金沙金县推广安底经验,全县推广5项主要农业技术的
“五个10万亩”,1991年改为“五个普及”。妈姑星火技术密集试验区,含妈姑到野马川沿线
的9个乡镇,以开发锌系列产品为支撑产业。1991年与1988年比较,粗锌冶炼回收率从不到50%
提高到60%以上,粗锌、精锌产量分别增49.5%和165.9%,开发出锌基合金、氧化锌粉等新产
品,锌产品产值增115%。硫化锌矿浮选,成功进行锌、铅分离。试验区从事锌系列产品生产的
人员达1.5万多人,超过劳动力总数的一半,另有万余人从事为锌冶炼服务的行业。人均纯收入
5056元,比1988年增71.4%。
2.科技示范乡、示范村。1990年,毕节、大方、黔西、织金、纳雍、威宁、赫章县在金沙
安底试验带动下,分别上1个科技示范乡,107名科技辅导员办93个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乡、
村狠抓实用技术普及,短期内都见成效;同时抓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开发。威宁县科委以雨科
作示范乡,1990~1991年,粮食连续增长,烤烟生产发展快。1992年撤区建镇并乡后,各县科
技示范乡暂时终止,科技示范村工作继续。大方县大方镇小路村,抓早熟蔬菜生产,成为县
内有名的蔬菜生产示范村。1996年,全村435户,人均蔬菜销售收入518元,贫困户由38%降为
1.8%。织金县化起镇安全示范村,发展竹荪栽培,1994年全村种竹荪8300多平方米,收入56万
元,人均1200元。2005年,金沙县有科技示范村199个,占该县村数的35.3%。
3.科技创先计划。1992年2月,国家科委提出在全国开展创科技工作达标县市活动。是年
5月,中共毕节地委召开全地区科技工作会议,作出《关于推动科技进步振兴毕节经济的决
定》,提出开展县、乡镇科技工作达标活动;地区行署作出《毕节地区科技工作达标试行办
法》,明确1992~1994年,以金沙县为科技工作达标试点县,其他县各选1~3个科技工作达标
试点乡镇;地区科委制订县和乡镇科技工作达标的验收办法。1984年,国家科委将科技工作达
标活动改为科技创先活动。是年12月,地区行署组织地区科委等11个部门负责人参加验收小
组,对试点县和试点乡镇逐一验收。通过验收的有金沙县,毕节市小吉场镇、朱昌镇、田坝
2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