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0 - 毕节地区通志(卷七)
P. 230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担;天麻仿野生栽培关键技术研究,大方云龙天麻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绿色山野菜系列产品开
发,金沙冠香坊调味食品有限公司承担,项目在执行中申报列入省星火计划,已通过验收。列
入省创新基金的项目有:高效复合菌肥,贵州宝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承担;国家三类新兽药
《虾康颗粒》新产品开发,贵州海盾生物科技开发公司承担,是国内第一家以中草药为原料,
研制成治疗虾病的国家级新药,深受东南沿海对虾养殖场、户的欢迎,2003年,国家科技部批
准为高新技术产品。天麻节材种植技术示范,大方云龙天麻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担,经省级验
收,成功使用液体制菌技术、节材栽培技术,均达国内先进水平。列入省星火计划的项目还
有:源东白桃产业化栽培,毕节俊杰农业生态科技开发公司承担;日本砂梨综合配套开发,毕
节林强水果经济开发有限公司承担。列入省中药专项项目有:天麻种植关键配套技术研究与推
广应用,大方云龙天麻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承担。2005年,大方云龙天麻开发公司带动农民进行
天麻节材栽培800多亩,产商品天麻320吨,销售收入3840万元。
四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全民性质的技术推广机构 20世纪60年代初,农村区镇开始建立全民性质的农业技术推广
站(下称农技站),以后陆续建立畜牧兽医站(下称兽防站),林业技术推广站(下称林业
站),农机化服务站(下称农机站),水利站、农经站,烟区建有烟草站。这些全民性质的事
业技术机构,国家、省、地、县各级都有相应的机构,自成系统,推广新技术多是系统安排,
且有一定经费,切实可靠,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1990年,农村区一级技术机构有
654个,科技人员4341人。1992年,实行撤区建镇并乡,全地区各乡镇仍建有农技站、兽防站、
林业站、水工站、农机站,烟区2~3个乡镇建1个烟草站。多数乡镇的农技站、兽防站、水工站
组成农技服务中心。
民办科技服务组织 1958年,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各县部分公社建立集体性质的农科
所,开展科学实验活动,成员均为农民技术骨干,由公社或所在管理区明确1名干部分管。大
方县长石公社农科所改进的半坑式积肥法,曾在区内推广。1959~1962年,公社农科所撤销。
60年代前期,地、县、区大办高额丰产样板田,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实验小组,实行领导干部、
农技人员、农民技术骨干三结合。1966年4月10日,省农业厅、省科协、团省委在毕节县召开全
省农村科学实验会议,与会代表参观毕节地委步头桥和海子街板田的科学实验。70年代,建立
区农技站、公社农科站、大队农科组、生产队农科小组组成的农科网,以农村乡土人才为主,
有试验地,纳入集体统一分配。1978年,全地区建农科站584个、农科组2000多个、农科小组
1.62万多个,分别占公社、大队、生产队总数的74%、44%和62%。这期间,公社还组建有民办
公助的兽防站,成员多为民间兽医;有部分农村知青参加,经几年实践和地、县组织培训后,
成为民间兽医。1990年,全地区有公社兽防站801个,从业人员2349人。80年代,农村实行家
庭联产承包制后,农科组、农科小组解体,民办公助的兽医站仍存在;地、县植保站在全地区
设植保网点1190个,从业人员1547人,通过培训,在当地开展病虫害防治。在新技术、新品种
2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