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0 - 毕节地区通志(卷六)
P. 130
文物事业编制及经费支出情况综合年报、全国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情况年报、艺术表
演团体上演剧目年报、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情况年报、文物事业基本建设情况年报。
5.广播电视统计。1983年,毕节地区建立广播电视统计制度,统报广播电视相关数据。
1985年,地、县广播电视局明确兼职人员承担统计工作。1987年,国家广电部修改报表制度沿
用到1994年,统报无线电广播基本情况、广播节目制作及采用情况、电视广播宣传基本情况、
电视节目制作及采用情况、有线广播宣传基本情况、音像制品制作发行情况、中短波广播发射
机情况、系统内调频发射机情况、系统外调频发射机情况、系统内电视发射机情况、系统外电
视发射机情况、卫星电视地面站情况、广播电视覆盖情况、有线广播基本情况、有线广播传输
情况、职工人数与工资情况、固定职工和合同制职工年末构成情况、各类专业职务情况、广播
电视经费情况、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一览表、广播电视第三产业增加值情况、广播电视书籍
报刊情况、教育基本情况。基层报表有:广播一览表、电视节目交换及采用情况、电视剧一览
表、获奖节目、稿件一览表。另有快报和半年报。
6.教育统计。新中国建立初,毕节专区即建立起教育统计制度,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统
计。1953~1957年,实行学年初统计报表和学年末统计报表制度。年初统计报表含综合报表和
基层报表。1958~1965年,取消学年末统计报表,继续执行学年初统计报表制度。1963~1965
年,在填报学年初统计报表前,先填报快速报表。由于报的急往往以估计代替统计,不很
准确。1966~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统计报表制度执行不力,统计数字不准确。
1979~1988年,修改统计报表,取消学生家庭出身统计,简化教职工政治情况统计。从20世纪
80年代开始,报表转到以反映专任教师的文化程度状况、年龄结构、职称评定为主。指标设置
细化,且逐年有所增加。1990年后,教育统计报表以年报为主。基层表42张,综合表79张。
7.卫生统计。20世纪50年代,毕节专区设立卫生统计制度,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统
计卫生事业机构、床位、人员统计表。1966年“文化大革命”,卫生统计被取消。1970年,恢
复卫生统计,统报卫生事业机构、床位、人员统计年报表,由卫生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分别填
报。新增卫生基本情况统计年报综合表。1976年,卫生基本情况年报有:卫生机构、床位、人
员数,农村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情况,农村赤脚医生、卫生员、接生员情况,卫生部门县及
县以上卫生机构人员下放情况,农村公社卫生人员情况,农村公社卫生院主要医疗设备情况,
1976年底厂矿(车间)不脱产卫生人员数,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毕业人数。1982年后,卫生统
计报表采用微机汇总,信息量增大。到1988年,由地区卫生局汇总填报卫生机构、床位、人员
数,卫生机构国家、集体、私人开业人员数,农村村级卫生组织情况,厂矿、企业、城镇街道
不脱产卫生人员数,民族自治地方卫生机构、床位数,民族自治地方专业卫生工作人员数、民
族自治地方农村村级卫生组织情况,卫生机构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1989年,增加卫生部门按
隶属关系分县及县以上医院机构、床位、人员数1个表。1990~1992年增加按床位分组的医院
数、分科医(技)师(士)和县及县以上医院分科床位数。
8.体育统计。1956年,毕节专区建立体育统计报表制度。是年至1962年,作简单指标统计。
1964年起,执行国家体委建立综合报表制度,按制度要求施行填报。1980~1989年,统计填报
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