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4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294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天灵寺 位于金沙县后山乡天灵村。元代由当池富户孙姓所建。后逐步扩建,至清雍正十
年(1732)形成规模,为金沙县境规模最大的寺观。1968年被拆毁。
凤山寺 位于威宁县城东北1千米的凤山上。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早年名为真武观。其后,
四川和尚如际到观开殿,从事坐禅念经佛事活动,更名为凤山寺。寺庙由正殿、左右配殿、前
殿组成,占地5000平方米。清咸丰七年(1857)七月,回民陷城,烧毁山门两地厢房。同治六年
(1867)四月重修,并增山门前之戏楼、正殿后的三清殿、小观楼、大观楼。正殿正中供奉玄
天真武。三清殿正中供奉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左边供奉观世音菩萨,右边供奉全
真道龙派创始人邱处机。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严重破坏。1984年后,威宁县
政府拨款、群众捐资,逐步修复凤山寺。
灵峰寺 位于毕节城西南灵峰山麓。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明成祖朱棣御诰以“瑞甲全黔”
封辞。山门上有清乾隆皇帝御赐题额“白云古刹”。初,寺为滇籍高僧燃指行医化缘,筹白
银1500两建成。其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致政指挥孙勇建大雄宝殿,教官徐绍尧建观
音殿,寺内僧人宝珠建左楼。明天启二年(1622)毁于兵燹。清康熙十四年(1675),邑绅樊
应兰募金重建,优婆塞李奕憬捐巨产为助。雍正十年(1732),住持滇僧宗映聚众鸠工填其前
数丈土,再造前殿;乾隆十五至十八年(1750~1753),率徒新修观音阁两廊,乾隆二十一年
(1756),知县董朱英捐俸重修,凿山泉,砌石沼,修道路,建拱桥,树牌坊,建殿院三重,
楼台寺阁齐备。道光三年(1823),邑绅刘延诗及母陈氏等捐资重修弥勒殿。道光二十四年
(1844),邑绅糜肇勋、糜肇瑞、杨佩芝、刘大昌、高志忠及住持悟影捐资重修观音殿一堂两
庑、弥勒殿及钟鼓楼。咸丰年间(1851~1861)毁于兵燹。光绪六年(1880)重修。民国5年
(1916),毕节县长陈鸿爵等捐资及动用罚款共430余两白银重修。民国17年(1928),驻毕节
的黔军第二路指挥官犹禹九捐大洋300元维修。灵峰寺,殿宇为三重。进入寺院,依次为九子弥
勒殿、释迦牟尼殿和观音殿,前殿塑有金身弥勒佛大像;中殿塑释迦牟尼大佛3尊,文殊、普贤
塑像分立两旁,左右壁龛内为彩色十八罗汉塑像;后殿为观音殿,塑观音像3尊,正中摆放铁铸
香炉1个,大钟一口,石桌数张。中殿和后殿之间筑有鱼池一个,约100平方米;鱼池上架有石
桥,桥头桥尾均有石雕坐狮;鱼池两旁有走廊,为前后通道,左边走廊连接禅房,侧门进入后
殿花园。寺前有两株千年古杉,大佛殿前有两株参天玉兰树。寺后山巅有重建于清同治十二年
(1873)的塔1座,高11米。登临塔上,
毕节城尽收眼底;放眼眺望,隐约可见大
定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灵峰
古刹风貌犹存,1966~1976年“文化大革
命”期间,则几乎变成一片废墟,惟存千
年古杉和600年玉兰树及镶嵌在生产队公房
石壁上的《灵峰纪胜碑》《重修灵峰寺弥
勒殿碑记》等门坊古碑供人凭吊。1978年
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灵峰寺佛
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