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6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296
毕节地区通志
BIJIE DIQU TONGZHI
院后侧有奎星阁,当地乡绅、举人罗体善曾设馆授徒其中,乾隆五十一年(1786)丙午乡
试,因中举五人,题曰“香满一楼”而名扬四外。1939年,国民党毕节县长刘剑魂偕夫人查
明艳游览观音寺。寺前小桥流水,绿杨翠竹,风景甚佳,乡绅朱绍谷住房“水竹居”也建在
寺前。刘遂即兴赞“水竹居”一绝曰:“居名水竹俯桥前,桥上栏杆不久间。若问晚风垂
柳意,渔翁又到小溪边。”观音寺不仅是当地百姓信仰佛教、入学就读之所,而且还是人
们游览观光的好去处。毕节解放后,观音桥乡曾在寺内办公,后又改作学校。今原寺遗址
仅存围墙料石基础,而新寺已迁建于此地附近一傍山临水,风景秀丽的小山之间,有居士10
余人。
普照寺 位于赫章县白果镇将军山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原址在水塘大山
顶上。清康熙年间移建于白果将军山上。庙由前殿、后殿和两厢房围成四合院。前殿正中神台
供奉伏羲、燧人、神农三皇,神台后壁上有“聪明正直”“皆大欢喜”“与天无极”匾额。
后殿正中神台供奉儒、释、道神像,观音、地藏二神并立左右两端,两侧为十八罗汉像,正
中后壁上有“大德教化”“三教同源”匾额,左右壁上分别为“孝达幽明”“普渡瀛寰”匾
额。左右两厢房为僧尼住房,分别悬挂“梅质杉姿”“贞固超凡”匾额。殿前为山门,门首
有“普照寺”匾额。庙宇四周筑围土墙,墙外古木苍翠。普照寺历400余年,至20世纪50年
代基本完好。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前、后殿被拆除,仅存厢房1幢。现寺内常住
尼姑4人。
涌珠寺 位于威宁县城东凤山脚下。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十三年(1808)、道光十年
(1830)先后维修,同治年间被毁。光绪年间周成、周永兴重建。大佛殿、观音殿及两厢房
为涌珠寺建筑群主体。大佛殿正中供奉3尊大佛,殿前院中有木质八角亭,供奉灵官塑像,
八角亭与大殿之间置铁铸大香炉。观音殿正殿供奉3尊神像,中坐观世音,左为地藏王,右
为大肚罗汉,两侧分立十八罗汉,后壁塑若干小罗汉。观音殿前有一井,名葡萄井,长约10
米,宽约7米,周围有高1米的石栏,栏板内均有浮雕。井内泉水喷涌如珠,寺故得名。井左
右有石狮1对。井前石坊1座,坊高约5米,坊上有各类石雕。坊前有一月牙池,长约16米。
主体建筑左右分别为钟鼓楼,钟楼铜钟为乾隆十四年(1749)铸造。前院为雷神殿,供奉雷
公、电母,右前院为武侯祠,供奉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后院为角殿,供奉印染、饮
食等行业所敬之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被拆毁,现存殿阁2间,泉井、月牙池及石
狮1对。
东山寺 亦称开元寺,位于黔西县城郊东山。据《黔西州志》载,康熙五年(1666),嵩
目大师“诹吉鸠工,庀材鞭石,构大雄宝殿、藏经阁、大士阁、天王殿、两庑廊廓,凡若干
楹。周绕差备,金碧丹垩,宏敞焜耀,费计千金,阅五十月而告成”。乾隆三十年(1765),
寺僧苍遥维修并建禅房。乾隆四十二至四十七年(1777~1782)重修,重修后的开元寺琳宫宝
刹,焜耀依然,金容月相,圆满如昔。道光十一年(1831),建阳明书院于寺内,书院开办至
光绪初年。后因年久失修,庙宇大部分毁坏。1972年,在原址上修建黔西师范学校。现存部分
禅房。
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