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89 - 毕节地区通志(卷二)
P. 289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宗教
第一节 佛 教
一 佛教传播
西晋末年,南方高僧西行求法,途径川滇黔毗邻地区,涉足威宁境,佛教开始在此传播。
唐代,今威宁、赫章一带一度划归南诏,信奉佛教的云南白族军民进入是地域,仍保持佛教信
仰。同时,中原佛教亦传入今黔西、金沙等地,今金沙木孔乡湾子村大石庄的朝阳寺(原名安
乐寺)即系唐初所建佛寺,黔西县谷里镇的永丰寺、观音阁、水口寺皆为唐代所建佛寺。1985
年4月,在纳雍县城郊出土的观音说法铜造像,亦系唐代文物。
元代延祐至至治年间(1314~1323),印度指空禅师在乌撒、乌蒙弘传佛法,将禅宗传
入。威宁城内的万寿寺、威宁蛇街的崇圣寺和金沙县后山乡的天灵寺等佛教寺庙均建于元代。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朝廷在建赤水、毕节、乌撒卫,通过“调北征南”和“调北
镇南”,中原大批汉族军民进入,实行军屯、民屯和商屯。汉民族的大量涌入,将其佛教信仰
亦随之带入,又为僧人入境游方行化提供便利。是时,明太祖朱元璋确立“治国以教化为先”
方针,大力提倡佛教,以期达到“化愚民,弭边患”的目的,于是佛教传播势头更盛。其间,
滇籍高僧燃指云游至毕节灵峰山,视其为苦苦寻求方觅得之仙境,决定以其地建寺,虔心念
佛。燃指以其精湛医术,四处行医化缘,募捐筹得白银1500两,建成灵峰寺,任灵峰寺住持传
播佛教数十年,香火极一时之盛。同期,川籍高僧如际和尚到威宁有凤山寺开殿,任住持传播
佛教数十年,香火亦盛。明宣德(1426~1435)初,江西高僧月溪在黔西城东创修永洪寺,传
播佛经。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偕妻及子安佐捐建大方永兴寺并铸铜钟
一口,证明佛教在彝族族人中亦有传播。明万历年间(1573~1620),宝珠和尚任毕节灵峰寺
住持,“朝课日诵,晨钟暮鼓,朔望祝廷,殷勤培育,或有余资,无不修补”,增修大雄宝殿
左楼。明末,西蜀渝城几水高僧钝锋到平远南郊炎帝庙落脚,扩建炎帝庙,修建正殿、门楼及
禅房,且围以高墙,更名为南林寺,并购
置庙产40担米租,一时香火鼎盛。钝锋于
此潜心研究佛事,修改加工佛教经书,删
削浅陋粗俗内容,增补《迎朝科》,织金
佛教界佛事活动遂有整套正规程序。钝锋
还团结东山寺等寺庙的当家和尚,联合成
教派整体,统一制定法规戒律,革新平远
州佛教面貌。
明代,各地纷纷修建寺庙,毕节有灵
峰寺、普慧寺、惠泉寺、寿福寺、延寿 惠泉寺整组建筑依山势而建
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