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9 - 昌宁县志
P. 389
第十六章 地方人民政府 政治卷
效益。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分别增长 8% 左右,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0% 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9% 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6% 左右,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6% 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5% 左右,年均解决 0.50 万贫
困人口温饱,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0% 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 10‰以下。2005 年,昌宁县
总人口 341565 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167000 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 59322 万元、农业总产值 107678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 155805 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69973 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 37025 万元、第
三产业增加值 48807 万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44.91 ∶ 23.76 ∶ 31.33;财政收入 12360 万元,财政
支出 32997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853 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593 元。
二、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978 年后,昌宁县立足山区农业县实际,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着力在
“农”字上做文章。1980 年起,在勐统坝持续扩大甘蔗种植规模。1986 年,在翁堵区明山乡二姆撒试
种烤烟,1987 年起在县域推广种植。至 1990 年,昌宁县构建起以粮食、茶叶、甘蔗、烤烟、畜牧、
林业为骨干的农业产业体系。1991 年后,甘蔗种植面积逐步向更戛乡延伸。1992 年,在卡斯乡龙洞村
小迟田试种香料烟。其后,湾甸乡部分群众利用热区优势发展以辣椒为主冬早蔬菜种植。1996 年,推
广香料烟种植。1998 年,柯街乡试种大棚蔬菜成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并持续向卡斯、湾甸等地延
伸种植。同时,县人民政府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以辣椒、苦瓜、青豌豆为主的冬早蔬菜 2.80
万亩,发展以龙眼、荔枝、柑橘、人参果、甜柿为主的水果 0.25 万亩,发展以红花、桔梗、当归、草
果、杜仲、芦荟为主的中药材 1.60 万亩,种植蓖麻 2.70 万亩。2001 年,在右甸坝区种植亚麻。2005 年,
着力做优做强粮食、甘蔗、烤烟和香料烟、茶叶、林果、畜牧等优势产业。
工业结构调整 1980 年,县人民政府提出,工业生产既要与原材料结合,又要同销售结合,打开
生产门路。1981 年 4 月,柯街糖厂竣工投产。1984 年,把原有企业潜力挖掘作为突破口,引导企业结
合资源和市场需求,调整发展方向。1986 年 2 月,卡斯糖厂、华侨糖厂建成投产。1989 年 5 月,勐统
糖厂开工建设。12 月,昌宁造纸厂开工建设。1993 年 2 月,湾甸农场水泥厂开工建设。1999 年 1 月,
贞元冶炼硅厂投产,就此开启昌宁硅矿采冶工业。2003 年,以优势农林畜产品导向型、资源导向型为
工业发展方向。优势农林畜产品导向型即利用昌宁气候多样性优势,生产甘蔗、烟草、茶叶、核桃、粮食、
竹笋、畜产品、特色野生植物及菌类等优质产品,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资源导向型即利用以硅为主
的矿产资源优势,引进电力落实矿电结合措施,加快木材、竹材、水泥、石材等建材产业发展。2005 年,
坚持壮大提升农特产品加工业,突出抓好以硅为主的冶金矿产业,做大做强建筑建材业,加快发展生
物资源创新产业,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拉动型向工业支撑型转变。
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 1986 年、1999 年,分别在县城右甸河畔、右甸镇新城办事处董瓮开工建设昌宁县自
来水厂、第二自来水厂。1990 年,昌宁县启动实施第一期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至 2005 年累计
实施滇西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5 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1 期。1996 年、2003 年,明山中型水库、大城
中型水库分别开工建设。1978 ~ 2005 年,新增小(一)型水库 5 座、小(二)型水库 17 座、小水窖
11482 口,先后实施右甸河、南门河、澡塘河、勐统河、大田坝河治理工程。
交通通信 1978 年后,昌宁县开通县乡公路 10 条。1980 年,澜沧江大桥竣工通车。1993 年,开
通无线寻呼。2001 年,习谦至九甲坝尾 22 千米县际油路和大水平至左官屯段昌宁建设的 28.30 千米“三
改二”油路工程竣工。2003 年,九甲坝尾至窄门口 30.04 千米二级公路工程竣工。2004 年,县城至永
【 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