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9 - 昌宁县志
P. 139
第四章 农 业 经济卷
采摘期长、质量好,但工效低。传统采摘方法主要有打顶采、留叶采、留鱼叶采、分批留叶采。一度
时期县域部分茶园出现采摘过早、采摘过度现象。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昌宁县进行过机械采摘试验,
但因茶园管理达不到机采标准,不适宜推广。2005 年,人工采摘主要方法有掐采、提采、双手采。掐
采又称折采,用食指与拇指指尖把要采芽叶轻轻掐摘下来,常用于采摘生产名优茶鲜叶、幼嫩茶树打
顶采。提采,用拇指和食指夹住新梢需采摘部位,掌心自上而下,食指稍着力使茶叶落在掌心,采满
一把即放入采茶篮内。这种方法采茶工效高,鲜叶质量好,是普遍采用采摘方式。双手采,把双手同
时放在树冠采面上,应用横采或直采手势,双手交替把达到标准新梢采下来,适用于条植茶园和有一
定采摘面茶叶采摘,采茶工效高。
低产茶园改造 1978 年,昌宁县针对老茶园茶树稀、树干老、树势衰败,以及新茶园开采过早、
采摘过度、茶树僵化、产量低状况,采取因树修剪、植苗补塘、增施肥料、合理采摘等措施,继续
实施低产茶园改造。至 1980 年,累计改造低产茶园 3 万亩,占采摘面积 61.20%。1983 年,昌宁县
被确定为全国 7 省、市茶叶技术推广协作网区之一,实施低产茶园改造和提高茶叶品质技术项目。
1986 ~ 1990 年,重点推广坡改梯、查塘补缺、深耕培土追肥、种绿肥、栽覆阴树改土改园措施,以
及重修剪、台刈改树措施,完成低产茶园改造 2.69 万亩。1991 ~ 1995 年,低产茶园改造因树制宜适
时进行,宜台刈则台刈、宜重修剪则重修剪,改造低产茶园 42887 亩。1996 年,开始推行“改树、改土、
改园、改观念,加强改后管理”的“四改一加强”措施,提倡老茶园改植无性系良种。1997 ~ 1999 年,
低产茶园改造面积 1.60 万亩。2000 年起,在“四改一加强”措施基础上,加大改造茶园覆阴树种植、
改换植无性系良种工作力度。2005 年,低产茶园改造成为昌宁茶叶增产增效重要措施。
茶叶扶持政策 1980 年起,除继续实行交售茶叶奖售粮食政策外,云南省又实行精制茶厂实现利
润分成政策,昌宁县将县级留成利润 20% 按比例返还交售鲜叶单位。1981 年起,实行低产茶园改造
补助政策、毛茶调拨补贴政策。1982 年起,实行新开茶园补助政策。1985 年起,以贷款补息方式扶
持茶叶生产。1986 ~ 1990 年,投入新发展茶园资金 1754 万元、低产茶园改造资金 695 万元、茶所
建设资金 746 万元、茶苗繁育资金 509 万元。1993 年,取消茶粮挂钩、茶肥挂钩、精制茶厂实现利
润分成政策,以前返给农户部分纳入收购价格。1991 ~ 1995 年,累计投入茶叶生产资金 2666.94 万元,
主要用于新植茶园、新建扩建茶所、低产茶园改造、良种补助等。1996 ~ 2000 年,昌宁县重点扶持
高优茶园样板建设、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建设、名优茶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名优品牌培育,累计投
入资金 913.60 万元,其中新植茶园补助 281 万元、低产茶园改造补助 232.60 万元、新建扩建茶所补
助 400 万元。2001 ~ 2005 年,累计投入扶持资金 593 万元,以建设生态茶园为重点,引导群众创建
有机茶园。
第五节 甘 蔗
一、蔗区分布
1978年,昌宁县甘蔗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1200米及以下地区,主产区是枯柯河流域柯街、卡斯、
鸡飞、湾甸 4 个乡,该区域甘蔗产量占县域总产量 80% 左右。1980 年,勐统红糖厂建成投产后,勐统
坝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增长。1991 年,勐统白糖厂投产后,甘蔗种植面积逐年向更戛乡延伸。1997 年后,
昌宁县低热河谷地区逐年扩大香料烟、蔬菜、水果等作物种植面积,甘蔗种植逐年向半山区延伸。至
2005 年,柯街、卡斯、湾甸、更戛、勐统、鸡飞 6 个乡镇为昌宁甘蔗主产区,大田坝、翁堵两个乡有
零星种植。枯柯河流域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勐统河流域甘蔗产量占县域总产量 40%
【 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