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6 - 昌宁县志
P. 136
昌宁县志 1978~2005
早,茸毛多,节间中长,芽头密度中等,抗虫抗病性中等,扦育成活率中等,宜生产早春多毫类名优
红茶、绿茶、普洱茶;昌选二号源于尼诺群体种自然杂交一代种,树型乔木,树姿半直立偏直,叶形
长、椭圆斜生偏直,叶色深绿,发芽中早,芽茸毛一般,节间中长,扦育成活率中等,加工成茶香味
特殊,回甜感突出,宜生产优香类名优红茶、绿茶;昌选三号源于松山群体自然杂交一代种,树型乔
木,树姿半直立,叶形椭圆斜生,叶色绿,发芽中早,茸毛一般,节间中长,扦育成活率较高,抗虫、
抗病能力较强;昌绿源于右文村碧云寺后山花石头,树型半乔木至灌木,中叶类,早生种,树型开张,
自然分枝好,生长势强,叶片卵圆形,叶色深绿,茸毛多,节间短,叶片稍硬,发芽密度高,产量较高,
抗病虫害及抗寒能力较强,扦插、移栽成活率高,成茶色泽翠绿、香高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
宜制绿茶。
引进良种 1979 年,从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引入云抗 10 号、云抗 14 号、长叶白毫等 6 个无
性系茶树品种在宝丰茶园和温泉松山种植,至 2005 年昌宁县引进茶树品种 68 个。其中适宜昌宁县推
广种植良种主要有云抗 10 号、云抗 14 号、云抗 15、云抗 17、73-11、佛香 1 号、佛香 2 号、佛香 3 号、
云抗 47 号、云抗 48 号、云抗 50 号、76-38、长叶百毫、金萱、紫娟、清水 3 号、凤庆 9 号、香归银毫、
云茶 1 号、香归春早 20 个品种。
二、茶区分布
古茶树群落分布 昌宁县分别于 1981、1997 年等多次对县境古茶树资源进行调查和普查,探明较
大野生古茶树群落 8 个 844 亩 1 万余株,栽培型群落 3 个 610 亩 3000 余株,古茶园 150 余处 4.90 万余株,
均分布在海拔 1400 ~ 2300 米地区。树龄和面积较大,具有代表性的有田园镇石佛山栽培型古茶树、
漭水镇黄家寨栽培型古茶树群落、温泉乡联席村芭蕉林野生古茶树群落和破石头栽培型古茶树、耈街
乡阿干梁子野生古茶树群落、大田坝狮子塘山野生古茶树群落、漭水镇沿江村茶山河和羊圈坡野生古
茶树群落。2005 年,昌宁县有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 3 种类型古茶树群落。
野生型古茶树群落主要分布在耈街乡水炉村阿干梁子原始森林中,方圆百公顷分散出现野生箐茶,
其中一株高 8 米,树幅 3 米 ×5 米,胸径 10 厘米。大田坝乡华严后山狮子塘梁子至漭水镇翠华、沿江
的天堂山林区方圆百公顷范围内有野生箐茶分布,最大株高近 20 米,树幅 6 米 ×7 米,胸径 15 厘米。
温泉乡联席村芭蕉林野生古茶树分布面积广,基部直径 60 厘米以上有 1000 余株,其中最大茶树高 15
米,树干基部径围 2.85 米,树幅 6 米 ×6 米。漭水镇沿江村茶山河、羊圈坡一带野生古茶树较为集中,
生长在茶山河村民小组保家洼子一株古茶树高 15.80 米、树幅 6.70 米 ×8 米,树干基部最大径围 3.40 米,
是县境发现最大一株野生古茶树;羊圈坡村民小组 100 米地坎上有树干基部直径 40 厘米以上茶树 30 株,
株距 3 米左右。更戛乡田头村何家寨冷水箐发现较大野生茶树 3 株,其中最大一株树干基部径围 1.75 米。
过渡型古茶树群落主要分布在田园镇新城村瓦谷箐、新华村石佛山。其中,瓦谷箐主要分布在农
户耕作地块周围,较大的有 7 株,最大一株树高 2.60 米、树幅 2 米 ×2.50 米,树干基部径围约 60 厘米。
1997 年 8 月,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教授刘勤晋、副教授司辉清到右甸镇石佛山考察古茶树群落,
认为最大一株茶树属大理茶亚系中叶种,是野生大理茶与栽培型普洱茶杂交过渡型后代,作出“根据
查询国内有关资料,其树高、树幅及根部直径均为栽培型大茶树之冠,有进一步研究开发价值和广阔
前景,建议列入云南省古茶树进行保护,并立项研究”认定意见。石佛山有较大茶树两株,当地人称“柳
叶青”,最大一株树高 14.84 米,树干基部径围 3.82 米。
栽培型古茶树群落主要分布在漭水镇,大竹林有藤子茶分布、黄家寨有昌宁县种植年限最早栽培型
茶树1000余株。温泉乡联席村破石头栽培型古茶树高5.80米,树幅5.10米×5.40米,树干基部径围2.60米。
茶园分布 昌宁县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境内山多地广,较适宜发展茶叶生产,茶园面积大,山坡、
【 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