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8 - 中共清镇市委执政纪要2017
P. 778
中共清镇市委执政纪要 /2017
反响:小作坊 “透明” 老百姓放心
长期以来,小作坊给人们的印象普遍是 “多、小、散、乱、差”的特点,但大家既害怕它,
可又离不开它。
为了解决这一民生问题,清镇市作为全省小作坊治理示范县,在引导和治理中积累了诸多经
验,让曾经令人又爱又怕的小作坊,陆续实现了 “华丽变身”。
刘后建是重庆人,两年前来到巢凤社区租用民房经营面条生产、销售。起初,因缺乏食品安
全生产知识,面条加工坊生产环境呈半开放式,成品、半成品、面粉、生产机器以及家庭日常生
活用品等随意堆放。为了节约出更多的空间,刘后建和家人甚至用木棒和建筑用的隔板,将几间
屋子都隔成两层,上一层为休息区,下一层是仓储区,人员可以随意进出,典型的 “三合一”场
所,生产间环境卫生脏乱差不说,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面条晾晒场缺少遮雨篷布,晾晒钢架
也是锈迹斑斑,突遇暴雨阵雨,抢收不及,时有面条被雨淋湿发霉,导致收益减少的情况发生。
了解情况的村民,几乎不来买刘后建的产品,他只好用面包车将包装好的面条拉到临近的乡
场去卖。由于没有合法证照等,时常与执法部门玩着 “猫捉老鼠”的游戏。
去年 12月,清镇市食品小作坊监管试点工作启动后,对辖区内的小作坊加工点进行全面摸
底排查,走访中了解到刘后建有改造提升的意愿后,立即对他进行了帮扶指导。
整改工作中,清镇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指导其对生产场所进行合理布局,使生产场所内外
部卫生环境达到行业标准。督促更换老式生产加工设备,保障全流程安全生产加工。强化人员素
质培训,采取上门指导和集中培训的形式,加强生产者食品安全意识。帮助建立各类台账记录,
包括原材料进货记录、销货记录、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做到 “进、销、添”都有据可查。
如今的刘氏阳光面条加工坊,环境干净整洁明亮,生产区、仓储区、烘干区、晾晒区、生活
区分区明确,杀虫装置、净水器等一应俱全,各类材料堆放有序,新添置的遮雨篷布,能为 1500
斤左右的面条 “遮风挡雨”。
与此同时,刘氏阳光面条加工坊还成功办理了营业执照和贵州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
证。为了方便管理,清镇市市场监管局还运用已经搭建的 “清镇市智能化监管服务平台”,为刘
后建建立了从原料、生产、销售到消费全程可追溯的实时动态监管体系。
有了合法证照、有了可追溯的 “身份”、有了健康证件后,刘氏阳光面条加工坊赢得了附近
村民的口碑。现在每个月小作坊可以生产 10吨左右面条,除去工人工资、房租水电等费用,每
个月能挣 6000来块钱。而刘后建也在盘算,如何通过进一步改造,让自己生产的面条卖进农贸
市场、饭店和超市。
清镇市苗乡乐老油坊,也是清镇市小作坊监管试点工作的受益企业之一。 “以前我们生产土
榨菜籽油,愁销路,因为人家对产品的质量不放心呀。现在好了,有了 ‘智能化监管服务平台’,
每个批次的产品都会产生一个唯一的批次二维码,消费者用手机扫二维码,啥都清楚了。消费者
放心了,我想销路就好打开了。”老油坊负责人杨传军说。
小作坊变 “透明了”,这相当于给市民吃了颗 “定心丸”。据清镇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
介绍,经规范提升,已经纳入清镇市智能化监管服务平台的小作坊有 505家,实现了全市小作坊
数字化全覆盖监管。
(2016年 11月 23日,《贵州日报》)
· 7 4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