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2 - 中共清镇市委执政纪要2017
P. 132

中共清镇市委执政纪要 /2017


                  得到医疗救助,确保每一个低收入家庭危房都能得到修缮,确保每一个低收入家庭都能吃得饱、
                  穿得暖,确保每一个低收入家庭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都能得到足够关爱。
                      (二)继续破解 “民生十困”,实现 “七个提升”

                      按照 “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责任具体化、投入常态化”要求,严守保障民生底线,重
                  点围绕 “民生十困”,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长效机制和可持续、防反弹路径。
                      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高中阶段
                  教育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加大优质资源引进,促进优质民办教育发展。严格落实城市新建
                  (改扩建)居民区配建中小学、幼儿园政策。更加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和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加
                  大农村幼儿园投入和建设力度。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
                      提升就业创业水平。围绕新兴产业开发就业岗位,鼓励利用 “互联网 +”创业。推进 “大
                  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培育创客团队,引进、扶持
                  创业孵化器、孵化基地及区域性众创空间联盟,集聚更多 “城市合伙人”。
                      提升医疗卫生水平。全力推进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引进 1-2所三甲

                  医院,建成 1所三甲医院。大力发展智慧医疗、远程医疗、互联网 +医疗,为群众提供安全有
                  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提升道路畅通水平。加快铝城大道、资源通道、211省道等道路以及城区路网建设,完善市
                  内、市外公交客车线路网络,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提升产品供给水平。积极发展惠民农副产品超市、农产品电子商务、直销直供等多种经营模
                  式和经营业态,加快完善农产品供销体系,着力解决好市民 “买贵卖难”问题。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落实社会保障 “兜底”工程,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织牢保障基本民生安
                  全网,健全社会关爱服务救助体系。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保障老百姓建房的刚性
                  需求,统筹推进城镇保障房、扶贫生态移民房、老旧小区和农村危房改造,确保老百姓 “住有

                  所居”。
                      提升市民安全感。深入推进 “两严一降”专项行动和 “禁毒人民战争”常态化、制度化,
                  巩固平安建设成果。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和大数据手段加快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着力加强食品安
                  全、厂矿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生产监管,推进执法信息化监管模式。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升自
                  然灾害防御能力,全力保障公共安全。
                      (三)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 “六个增强”

                      增强法治能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
                  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推进法治清
                  镇建设。
                      增强德治能力。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用道德来引导、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社
                  会关系;加强 “官德”建设,切实增强全市各级干部的德治意识和道德素养,严格要求干部修身
                  正己,养成优良品德,争做道德楷模。

                      增强共治能力。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重社会组织培育,调
                  动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性,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立健
                  全党政群共商共治机制。
                   · 9 ·
                      8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