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65 - 中共龙陵县委执政纪要2016
P. 365
执政论坛
6.龙江傣族花棍民间体育习俗。傣族花棍表演以个人和集体表演为主,主要套路有小四门、猴子
背棍、孔雀展翅、双梅花、豹拳等八套,即摹仿各种动物的动作,又有傣家孔雀舞的韵味,有强身健
体和文艺表演的双重功效。花棍表演队多次参加省、市、县民族民间艺术节表演,曾获市级第三名、
云南省民间艺术表演第六名的好成绩。
7.龙新乡傈僳族上刀杆、下火海绝技。龙新小米地刀杆队先后到过昆明、武汉、西安、南京、南
昌、广州、上海、缅甸的勐古等地表演,接受过云南日报、中央三台、台湾记者的采访。
8.平达乡傈僳族民间体育 “嘟哒哒”。傈僳族民间体育 “嘟哒哒”,流传于龙陵县平达乡北部山
区 13个傈僳族村寨内,尤以黄连河村最为盛行,已有 200多年的历史。2002年获云南省第七届少数民
族运动展演项目表演二等奖,2003年获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展演项目表演二等奖。
2005年,傈僳族民间体育 “嘟哒哒”作为抬击球类申请为国家专利,2010年,被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
9.象达汉族民间纸伞工艺。龙陵县象达营坡村南海寨纸伞工艺,相传于明末清初保留至今,一把
伞成形要有 72道工序。传承人王立魁 1999年被云南省文化厅命名为 “民族民间美术艺人”;传承人王
再恩 2010年 6月被命名为第四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象达每年生产制作纸伞
8000多把,年收入 10多万元。
10.勐糯镇大寨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龙陵县勐糯镇傣族大寨,建立于清代道光时期。大寨历史
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大寨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被列为保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
(二)民族文化精品迭出
近年来,组织创作 《巍巍松山》《龙陵我可爱的家乡》等地方歌曲 100余首,组织创作 《挚爱真
情》《农村妇女讲礼仪》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艺作品 150余件,组织创作 《中华美玉》《龙陵情》等
文艺作品 100余件。组队参加的各类演赛,获国家、省、市级金银铜奖项 34个,其中,获得国家级金
奖 3个,省级金奖 7个,省级铜奖 6个,市级金奖 3个,银奖 4个、铜奖 4个。其中,彝族香堂人土吧
啦乐器 《? (chuā)豆》、傈僳族服饰展演、阿昌族舞蹈 《阿昌汉子》、傈僳族歌曲 《刀杆之歌》获
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最高奖项彩云金奖;傈僳族舞蹈 《瓜切切都啦》、彝族香堂人舞蹈 《跳起不怕
脚蹋皮》摘取云南省第一、二届全省广场舞蹈大赛桂冠,《窝者者》 《月光下的凤尾竹》 《闲着做着挝
(wō)两脚》等获得银奖铜奖; 《农装喜秀丰收景》一举夺得全省新农村文艺汇演金奖; 《香堂人》
《啊弱呀》入选 2013年全省歌舞乐展演大赛参赛节目名单, 《巍巍松山》大型抗战史诗剧参加全省新
剧目展演获新剧目优秀奖。很多节目还代表云南参加了西安世博会、中国国际旅游节等大型活动的
演出。
(三)民族文化开发有力
一是先后整理出版了 《龙陵县民族民间音乐集成》《龙陵县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龙陵县民族民间
文学集成》《龙陵县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 《香堂欢歌》 《龙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等书籍。
二是申报建立了 107个非遗保护名录,其中,民族民间歌舞乐舞台艺术 50余项。并将这些名录分类整
理装档,建立了信息库,在龙陵县文化馆网站上设立非遗保护专栏,实现了保护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三是先后扶持成立了碧寨金戈铁核桃厂及龙江群艺刺绣合作社、非遗传承人对民族民间工艺进行开发
生产。铁核桃壳工艺品、手工竹篮、象达纸伞、傣族织锦、土巴拉乐器酒醉筒、泥塑等产品深受游客
亲睐。四是制定出台 《龙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 《龙陵县非物质文
化遗产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标管理责任书》,使民族文化传承人得到了更加科学的认定、保护和管
理,促进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效传承,使保护工作稳步、健康、有序地开展。五是以创建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建立民族民间文化展室 10个,成为龙陵县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
窗口。六是先后举办龙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产品 (作品)展、龙陵县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暨非
·
3
· 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