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1 - 中共龙陵县委执政纪要2016
P. 351

执政论坛



                  三、抓实产业扶贫工作,打好脱贫攻坚 “持久战”


                  (一)要解决好产业选择和经营方式的问题
                  在产业选择上,要根据贫困村、贫困户不同的资源禀赋,发展有比较优势、市场稳定的特色产业
             和乡村旅游业,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避免和其他地区在成本上短兵相接、同质竞争;要利用贫
             困地区污染小、自然环境优良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技术标准,生产有机、绿色产品,使贫困与生态
             挂钩、与绿色结对。在经营方式上,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出力、企业带动,通过利益联
             结机制,将龙头企业、产业大户、贫困户、扶贫资金有机结合,建立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
             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机制,引导贫困户进入产业链条;要以带动贫困乡
             村发展为核心,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农业产业基地,
             延伸农产品加工、物流运输、电子商务等产业链,提高贫困群众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经营收入;
             要在政策上锁定贫困户给予重点扶持,让贫困户带着项目、资金和政策组建或者加入专业合作组织或
             龙头企业,对主动参与产业扶贫的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采用贷款贴息、财政补助等方式,给予重
             点支持。
                  (二)要解决好产业扶贫资金投入和使用的问题
                  要健全完善扶贫融资机制。根据金融部门统计,无论是建立扶贫贷款担保公司,还是直接由财政
             扶贫资金向银行抵押,通过银行至少可以将财政资金放大到 5倍以上。要重点抓好光伏扶贫和旅游扶
             贫的融资工作,抓紧建立财政性贷款担保机制,切实解决贫困农户贷款缺乏担保的问题,积极支持有
             条件的村建立村级互助资金组织,解决贫困户短期、小额度的借款问题。要健全完善扶贫风险防控机
             制。扶贫产业存在的风险多于其他产业,也明显高于其他产业,要积极探索通过保费补贴的形式,逐
             步把扶贫产业纳入商业保险,防御灾害风险和疫病风险。同时,运用财政补贴的办法,鼓励农户建立
             内控风险基金,确保产业长远平稳发展。要健全完善扶贫招商机制。扶贫产业做大做强,必须依赖龙
             头企业的支撑,针对贫困乡村招商难的实际,要充分运用财政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采取项目配套、
             贷款贴息等办法,吸引龙头企业到贫困乡村发展产业。
                  (三)要解决好当前产业扶贫重点工作的问题
                  一是抓好重点产业进村入户行动。以村 (社区)为单位,加大摸排力度,核实清楚贫困群众发展
             产业的意愿、基础、困难等情况,结合实际制定产业脱贫计划,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确保有劳动能力
             的贫困人口至少有一项扶贫产业支撑。二是抓好试验示范助推行动。试验示范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工作
             方法,也是一种减少折腾、规避风险的办法,行业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相对集中力量,认真策划,每
             年启动实施一批试验示范基地。三是抓好产业发展招商助推行动。以基地建设为切入点,采用先建后
             补、竞争入围等办法,开展常年性招商引资,努力引进一批骨干支柱企业,使每一个产业都有一个龙
             头企业带动。四是抓好科技兴业助推行动。组建专家队伍培训一批实用技术人才,重点推广实用技术,
             组织实施标准化生产。五是抓好金融牵手千村万户助推行动。通过财政担保、要素担保、风险补偿和
             贷款贴息等办法,使金融资金进村入户。六是抓好转移就业助推行动。认真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
             调查,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抓紧制定劳务输出转移就业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根据贫困人口的
             个人情况和外出务工意愿,统筹整合各部门培训项目,开展针对性强的 “菜单式”培训。建立与用工
             市场精准对接机制,实行干部带队,把有劳务输出意愿和能力的农村劳动力组织起来,分批次有序转
             移输出。七是抓好政策兜底助推行动。对于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就业扶持带动的
             贫困人口,通过社会保障来兜底。同时,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扶贫等帮扶力度,有效防止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贫失学等问题。

                                                                                                        ·
                                                                                                      1
                                                                                                   · 3 7
   346   347   348   349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